三节课首页
三节课CEO Luke:一次面向所有三节课用户的汇报
Luke    2017-12-11 14:34:58

本文内容来自于11月26日,首届“有可能”互联网大烩,三节课创始人兼CEO、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产品的视角》作者后显慧(Luke)的相关分享。

 

大家好,我是三节课的创始人后显慧,很多人喜欢称呼我为Luke。 

 

 

2014年,三节课作为一个互联网圈内的非盈利组织诞生;2015年年底,我和布棉、黄有璨三个人正式创办了作为一家企业的三节课;到现在,这个进程已经过去了3年。

 

每年年底举办一次年终聚会,好像成了三节课一年一度的固定项目。2015年,我们在中关村举办了一个“三次元”活动,100多人。2016年,我们在前门举办了第二次“三次元”聚会,300多人。此前我们把这个活动叫做“三次元”,是我们汇聚了一群活泼、有趣、可爱的家伙,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里靠着自己的努力,正一点点改变着世界,因为三节课而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和伙伴。

 

今年,我们在M空间举办的“有可能互联网大烩”,规模到一千人了。“有可能”三个字,本身就代表着无限可能。在我们眼中,无论是互联网这个行业,还是这个行业内那群善于折腾的有趣的家伙们,亦或是学习本身,都是可以存有无限可能的事。我们天然喜欢这个名字。

 

 

创业两年来,我们几个都有了一些变化。 大家看这个图,图里面是我和三节课的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图片的左边是黄有璨老师,右边是布棉老师。

 

前段时间,有一位三节课的学员看到这张图片,笑问你们三个人是不是颈椎有问题?甚至有做颈椎保健的同学想给我们免费治疗。其实除了图片中显示的颈椎问题,我们三个人和最开始相比,也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布棉老师的发际线又后退了,黄有璨老师又变胖了。

 

我就更惨了,我瘦了30多斤。

 

很多人说,累一定胖,我告诉大家,累不一定胖,但是穷一定会瘦!创业两年穷了不少,所以瘦了很多。 

 

当然,这都是开玩笑。其实这两年我们三个人找到了彼此的默契,产生一些化学反应。 如果思考、表达和行动是三个独立的事情,那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是三节课的大脑,在思考;黄有璨老师像嘴巴,在表达;布棉老师是手,去实现。三节课是一个大船,现在马力全开一路向前。

 

今天借着这个机会,我也来交个作业,汇报一下三节课一年来的成绩,也尝试对互联网人未来职业发展趋势做个分析以及三节课能在趋势演变的浪潮中为大家做些什么。

 

三节课同学的作业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过去一年取得一些小小的成绩,下面向大家汇报一下。

 

 

在过去365天,我们有530893个用户访问了三节课。现在,在三节课学习并不是很孤单了!因为每20个互联网人就可能有一个知道三节课。很多人告诉我们,他突然发现公司里面有小伙伴也用三节课,还有人说他的老板也在下班后悄悄地用三节课。很多人因为三节课相识、相知甚至相恋。这些都是对我们的鼓舞,我们特别希望听到大家的好消息。

 

 

惊喜的是,过去一年,我们的作业系统新增了接近30万件优秀的作品,这是我们一直提倡“用你的作品说话”的结果。三节课一直主张“行胜于言”,也鼓励“输出带动输入”。2017年,我们看到了大量作品,正在实现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认为这些作品不应该被埋没,它们值得被大家点赞,所以今天我们从近30万件作品选了73幅优秀作品,在M空间做了首届“有可能”学习成果作品展,这似乎是行业首创。

 

这些作品背后多多少少有着令人些许动容的故事。有同学因为作品进入BAT(百度/阿里/腾讯)、TMD(头条/美团点评/滴滴)这些大厂;还有的同学因为作品拿下一百多万的订单,还有同学因为作品拿到了一千多万的融资;还有的同学为了完成作品,开房在一起讨论如何完成作业,然后……结婚了。

 

 

比如图中的五幅作品,它们受到了印象笔记官方的高度认可,有可能成为明年推广文案的一部分。我们看到的这些作品,它跟用户规模无关,跟我们收入无关,但是跟我们想去的地方息息相关。

 

很多时候,尤其夜深人静的时刻,感觉创业艰辛好像走不下去了,我就会看一看大家的作业,就深感这样的产出有价值,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我们的方向是对的。所以我特别开心地发现,这些作品慢慢变成像知乎的帖子一样越来越多。今年30万、明年可能100万,随着用户增加,这些作品会更多,明年我们需要更大的场地来展示这些作品。

 

 

 

“作业做完了吗?”这张图我相信上过三节课的同学都看过。它流传在三节课无数个班群里,班主任、助教深夜催作业的时候;学员们加完班还要熬夜赶作业互相调侃取乐的时候,甚至是许多个普通聊天的时刻。

 

很多同学告诉我说“现在不怕妈妈叫我回家吃饭,就怕班主任发黄老师的照片”。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日常出现在无数个对话框里,陪伴学员们学习成长,痛并快乐着。大家看到这张照片紧张的背后,其实存在着三节课超强度练习的学习模式,因为三节课为学习效果负责,知识在这里必须变为能力产出。

 

但欣喜的是,我们发现超强度训练的背后,并没有带来作业提交的下降,相反我们整体作业提交率达到了60%。我们已经不再用视频完课率作为衡量指标,而直接用作业提交率作为运营指标了,我们的课程完成率指标更高。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我们学员中有一位女同学,她结婚前一晚上还在写作业,最后她的作业还是很顺利地完成了,这让我很欣慰。大家说学习是反人性的,后来我发现三节课为了未来的有可能而进行学习,好像动力更充足一些,能够抵抗惰性。

 

有人会问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会有人受不了想退款吗?肯定有,但只有极少数。但事实上,我们的退款政策是非常宽松的。报名的第一周,学员不满意可以全额退款。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同学写作业的时候发现压力特别大,也可以跟班主任去沟通;如果实在无法完成,班主任可能会建议先休息一下,报下个班级或者退款。但是我们发现宽松的退款政策背后,并没有让退款率拉高,相反我们退款率是个位数,也就是行业的一半不到。

 

三节课同学反哺着我们迈开腿大步前进

 

 

 

今年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三节课唯一的线下社群3.3计划毕业的同学,开始反哺我们了,我们在被学员推着往前大步迈进着。

 

3.3计划是我们的旗舰线下课程,目前已经举办了七期,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

 

三节课公众号里经常出现3.3同学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他们的文章在微信、知乎、头条的累计阅读超过了100万。

 

其次很多3.3的同学开始跟三节课合作做公开课,分享他们的经验方法。比如陈大欣同学的《不会技术学爬虫》的课程,报名人数达1.2万独立用户,成为三节课年度最热门的公开课之一。

 

另外就是3.3计划内部孵化出了很多优秀的社团,我们从9月份开始在3.3同学里实验了6个社团。比如“越蹭越热”社团里的成员们每天自发地追踪当红热点事件和解锁各种蹭热点姿势,制作资讯每天早晚定时分享,同学们在三节课社群的早晚报里都会看到。

 

没有人强迫,没有人监督,没有任何物质回报,社团的同学们自驱生产内容,成就了一个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组织。

 

互联网趋势变化浪潮下三节课能为大家做什么

 

刚才说我像是三节课的大脑,一直在思考,这一年中我也想了一些问题,也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发现目前来说有两个趋势正在深刻影响着大家的职业可能性,也成为三节课在这个行业里的语境。

 

第一个趋势就是互联网能力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标配能力而存在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一个西贝产品体验的活动,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说要学习互联网的用户体验思维,我问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做?他们说自己做过,但是每个人长胖了四五十斤,所以还是得请外面的人。所以我去了。他们每月给体验官发一定金额的体验费用,对菜品和餐厅进行测评,这非常像我们的核心用户的运营和产品的众测。

 

西贝只是一个代表,我们发现餐饮、零售、酒店、旅游等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开始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网的产品思维、运营方法、新媒体手段、营销讨论开始成为所有行业的标配能力而存在。

 

第二种就是AI(人工智能)的发展

 

根据创新工场的报告,未来十年,大概40%的岗位和50%的人,会因为人工智能失去工作。这一点从特斯拉的工厂可以看到,他们正在用更少的人生产更多的机器,而且这些生产出来的机器甚至也能自己驱动。京东的JIMI机器人也是一个例子。虽然JIMI不够完美,但据称它每天为六百万用户答疑解惑。人工智能将让很多的职业消失,在未来十年,这种影响将显著发生。

 

一边是互联网的下沉,带来传统行业对于互联网能力和人才的渴求,另一边是人工智能对原有工作机会的侵蚀。这两个趋势同时交替发生,未来人岗匹配的鸿沟将越来越大?未来的核心人才是什么样的?这也是三节课的一直以来思考方向。

 

我们认为,未来的核心人才将具有两个能力。一方面,他们掌握了职业的基础方法论,另一方面,他们有着强大的创造力。只掌握基础方法论的人,很容易被AI取代。只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艺术家。未来的核心人才,应该在两者之间。

 

事实上,不仅仅只有三节课对于未来社会和未来人才有过思考和实践。但区别于其他机构的是,三节课在核心人才培养和能力进阶上更加聚焦。

 

 

如果说“得到”是在内容与传媒领域、“知乎”和“喜马拉雅”在传媒与教育领域,“三节课”可能是在教育与内容领域。内容的核心是原创,教育的核心是服务,传媒的核心是分发流量。这么看,三节课在自己的领域还没有明显的同类竞品。

 

 

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知识付费是通过研究“思维模型”来实现用户“认知提升”,三节课则是通过“能力模型”的研究,来提升大家的“能力提升”。这是我们和知识付费公司最大的不一样。

 

我曾经提出互联网产品的“微笑模型”。在三节课,我们通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来实现大家的“微笑”。我们发现用户接触到的知识越多反而越焦虑,但得到的能力越多肯定越开心。所以我们希望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我们的方法是体系化的课程+高强度的服务。

 

我们为什么一直在讨论“实战能力”这个话题呢?是我认为,如果三节课不能教给大家实战能力,那么我们跟湖畔大学有什么区别?

 

 

加速互联网核心人才的能力进阶,这就是我们三节课的使命。

 

如果三节课是一所学校,那么“行胜于言”就是我们的校训。两年来,我们一直以来秉承这个理念,行胜于言,以你的作品说话。

 

 

我经常想,三节课和其他的教育机构有什么不一样?有时候,我自己看三节课甚至不像一家职业教育机构。我觉得,三节课和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的差异,可能是我们内心里在追求“成为一家具有人文情怀的职业教育机构”。

 

三节课一直希望陪伴大家,加速互联网核心人才的能力进阶,与大家一起“创造职场小奇迹”。这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完)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12081”,即可获取本场分享的PPT。

 

评论(2)
阅读(1918)
文章评论

请您,再发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