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课首页
「众生记」20岁的年纪里,我做了这件80岁想起来都会哭的事情
严莉    2017-07-25 11:25:40

本文作者为3.3计划第三期学员严莉,个人微信账号celeste0810 

 

过去一个月参加3.3计划的经历,
真的太精彩,太难忘,太不可替代。

这是一篇,很长很长很长的文章。
但它依然只是一个月经历复盘的片段描写。

如果有机会,欢迎你来 3.3 跟我们一起,
拽上三节课,做一些性感而有光的事情。

谨以此文,在5月20日,
送给我爱的三节课,和每一个遇见。

You complete me.

 

附上简要文章梗概:

Part 1 申请期|双向选择,遇见契合

Part 2 拉锯战|在群撕中走向上坡路

           Round 1|网友见面会 “录课”分享时
           Round 2|传道授业解惑 用户场景需求
           Round 3|优秀的运营是能触动用户的
           Round 4|“行胜于言”之沙盘新体验

Part 3 不分离|以终为始,接着搞事


第一次知道 3.3 计划,是 2016.10.21 看到三节课公众号的文章,秋景写的那篇黑凤梨《一场刷爆朋友圈拉粉10万+的活动背后的深度运营复盘》。


而真正加入 3.3 计划,是从2017.04.08,完工8111字的申请,晓玲姐给我发了入围邀请函。

 

到现在都记得看到那句邀请时梦一般的虚幻感,因为前前后后一个多月的准备,从犹豫到提到申请再到终于落地,也许可以为我的大学生活,再添一句不后悔。

我是严莉,一个非211、非985的大二姑娘。
坐标魔都,偏执于古典却也执迷于时尚,还想闯闯互联网。
20出头的年纪,却想做一些,80岁想起来都能哭出来的事情。

在很多人眼里我这个女孩儿,有以下这些标签吧:

整个人洒满阳光,不急不躁,很有积极的能量,
有想法有执行力,活泼很爱笑,很知道自己要什么,
价值观很好,热爱生活,有精力与时间去尝试和体验。


但如果让我自己来描述一种对未来的愿景,大概是:

想保持单纯,维持能量,坚持不被世俗侵染的美好。

期望成为互联网圈最会弹古琴、古琴圈里最懂互联网的姑娘,
培养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的传播力向年轻一代推广非遗文化,
最后,在未来不确定性的影响下,
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希望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靠谱领导者。

Part 1 申请期 | 双向选择,遇见契合


三节课,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
很性感,很有温度,也有极强的聚合力。

3.3 计划,三节课最高含金量的密训,
宣称要花3年时间,每年要培养 300 位顶尖的互联网人。


思考甚久是不是应该尝试报名 3.3 计划,抛却一切影响因素,我内心深处是实实在在的渴望。

当看到3.3所描述的,三节课所在寻找的有潜力、有热情、不甘平庸的苗儿,我隐约的感受到一股心气儿的完美契合,我明白一切都是双向选择,所以我愿意去相信我自己身上有这股能量,全力以赴的去尝试,期望得到认可的反馈。

过去的一年里我从策划到组建团队将自己的古琴创业项目及社团落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用输出在倒逼自己输入。

越发意识到自己对互联网产品需要具备极高的敏锐洞察力,需要对运营这个细分领域有一定的把控力,机缘巧合在一位互联网前辈的推荐下认识了三节课,进而在老黄的带领下对运营这个领域产生了信仰般的认可。

而很巧认识的思源参与了3.3的上海场,他向我表达:“3.3是极其难得的以平等的身份和跨自己年龄的人协作的机会”,所以无论如何我都想尝试一次,希望真的有机会能全身心的投入去拼一把,然后将这些干货们在暑假里好好消化运用于团队。

并且可能这是出国前最后一个能参加3.3的机会,所以真的不想放弃,我很期待在出国前练就一点产品及运营的硬本事,在国外尝试静下心去将自己规划的设想佐以3.3科学的理论指导落地。

而现在,终于可以说出一句,我做到了。
达成3.3史上年龄最小参与者的成就。
并且现在的我可以说这一个月的收获,比过去一年都多。

 

Part 2 拉锯战 | 在群撕中走向上坡路

当36个能量团相碰撞,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最初大家给彼此的印象,都由碎片化的标签而萌生。

“偷渡至战乱中的缅甸探望救援”
“在可可西里被野狼追”
“寺庙闭关七天差点出家”
“孤岛挖洋葱、在韩国打黑工”
“零下40度的漠河裸奔”

每个人身上都有些标签,能快速人群中成为最抢眼的那个。
而在这众多的特殊性之中,又能寻觅到一些普遍性。
每一个人,都是有趣、靠谱、有能量、性感、不甘平庸的。

大家都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人,而且心里清楚,彼此间能互相弥补不足,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也许很多时候,努力应该是一件沉默独自完成的孤独积累的行为,人前还是要不费劲儿才有魅力。

但这群奇葩的聚合,却点亮这个过程。

虽然在持续的高强度输出,时不时熬个夜通个宵,但总能格外享受这种团队像强力胶一般被粘在一起共同向上爬坡的刺激,这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折腾到脑爆的体验。

(由于干货实在是太多把我噎住了,所以以下四周线下部分只精选了一些心得片段放出)

Round 1 |网友见面会 “录课”分享时

第一周36名学员以及三节课团队聚于杭州,很庆幸,遇到了一群靠谱的队友,共同完成一个月的产出。分组过后由Luke进行了一场貌似平淡却处处引人深思的演讲。

也许加入 3.3的目的,并没那么复杂。

期望不断的汲取各方的能量,有意识地刷新「认知」,打开「眼界」,探求「底层逻辑」,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我可能永远不知道我在某一件事上是怎么输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我从没有过「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感叹,可能因为我一直囿于原有的世界和圈子里,不知不觉。

而能够在这个年纪里遇见3.3,并且从实践中去理解并习得这套关于互联网产品和运营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并且,这种感觉愈发强烈、深化。

跟着Luke的思维,逐步去认知到互联网行业的几大趋势,从更高一层的认知层级去了解互联网行业的变迁,“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关联”,回顾自己曾经做的项目踩过的坑,更能对一些逻辑产生共鸣。

对我而言luke对于互联网的剖解能帮助我建立更全面的全局观,从而去判断未来自己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更应该通过强运营去细化颗粒度,打破结构化的思维去发掘内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创造需求而应该从用户身上发现需求,并且重视用户的微笑价值,坚持回报后置的逻辑着重于向内运营。

并且作为一名大学生,能理解luke所阐述的一个核心论点,“大学真正的价值,是培养有趣而无用的灵魂。”

 用上图这一个“懵”字来形容大学生活,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但是存在于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之中的。

也许三节课更希望挖掘的,是一种 匹配 的关系,在培养这些“社会需要而大学不教”的产品运营人才的同时,去锻炼这一部分用户对于抽象思维的理解洞察力。

Round 2|传道授业解惑 用户场景需求


之所以取这个标题,是一张图引发的。
产品加速营的学员,给老布送了一面锦旗。

在进行团队作业的过程之中,其实对"用户场景需求"这三个核心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线下课程中,收获最深的应该逻辑能力与拆解问题的模型。一个问题摆在面前,用什么方式去拆借呢?how might we?

HMW是一种头脑风暴的模型,给出了五个分解问题的方向:

否定,积极,转移,脑洞大开,分解。

假设一个代入感很强的场景:今天是2017.5.20,小明同学准备向女神表白,我们用 how might we 方式进行拆解。

否定:如何让小明趁早放弃?
积极:如何让小明变得更有魅力?/如何让小明更大胆自信?
转移:如何让女神主动关注小明?/如何让女生闺蜜推荐小明?
脑洞大开:如何接近女神的蓝盆友?/如何让女神被小明感动?
分解:如何先拆散女神跟蓝盆友,然后再趁虚而入?

(已打算将这个模型用在秋季社团招新面试环节)

 

 

通过hmw的线下实战,我们对即将进行的作业任务有了进一步实践方法论的指导,如何快速推进产品mvp,如何落地以下这个过程:

明确用户和需求 > 流程设计 > 原型设计 > 
小范围测试(demo设计) > 提交研发 > 正式上线

 

 

我们团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踩过一个坑:

最初脱离了用户去设想场景与需求,围绕一些“伪需求”在推进项目。

我们没有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进行用户调研挖掘真实需求,此处强行插入斌斌给我留下很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永远不要高估你的用户对你的产品的兴趣”。

所以我们要谨记锦旗上的六个大字“用户!场景!需求!”

 

 

另外在这一次线下课程之中,收获感触很深的,是老布跟大家闲聊时,对于招聘员工,会从以下四个维度联合评估。

  • 认同感
  • 学习能力
  • 逻辑清晰 
  • 新知/格局

认同感,是最初对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风格能有一种很舒服的认知状态,从而愿意投入去为自己岗位上的任务付出,从而在产出之中再去获取自我实现,完成闭环从而增强认同感,建立价值维系。

学习,是一件足够被认真对待的事情,并且,是一件值得持续终身去做的事情。企业会更认可具备 “一教就会” “悟性很强” 的员工去配合产出,并且这一类人对新鲜事物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与虚心求教的态度,不自我膨胀去局限自我认知。

一名优秀的产品/运营,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整合能力,能发掘毫末之间的关联,从多个维度进行拆解,并进行优先级排序去重组架构,对万事万物有自己的态度理解与思考方式。

没观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没有格局的努力都是无用功,但格局从哪儿来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一次次的选择和一次次的试错中总结提炼而来。对于人性,对于商业,对于社会百态,格局高的人都能从更高的视角去评判,不局限于已知,不盲目从众,不着眼于短期价值。

(以上理解存在误区的欢迎老布/大家拍砖)


并且在老布的旁听之下,很jin zang的弹了首古琴曲给大家缓解缓解脑爆的高压。

Round 3|优秀的运营是能触动用户的

2017.01 上海分享会第一次见老黄。

 

2017.05 在3.3输入老黄的运营思考。

 

从遇见三节课,到阅读《运营之光》,再完成运营系列p3内测课程,以及平日关注三节课老黄的发声。从老黄这里,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感受到了杠杆的真实作用,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正向价值引领。

现在的时代,太多人在讲鸡汤,很少人在真正讲行动。
大部分人是搬运知识,极少数人在创造他人没有说过的知识和见解。

而老黄在数年里,一步一步用行动在界定运营,完善运营。
在运营这个领域深耕,做一点靠谱的事儿,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给运营人的世界里提供了一些确定性。

与此同时,老黄像所述那般:打破自身的边界,再不断探索重新建立边界,明确自身的局限。真正能够寻觅到一些,对于一个领域或一个事件的操盘感。

老黄的很多经历分享,以及逻辑讲述,是真的触动到我的,并且能产生一种,由心底而蔓延出的持续的感动,进而演化为钦佩。

印象最深刻的分享,是线下课老黄从四五种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同一个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理解。

“运营的现象与策略”
“面向用户的运营操盘”
“早中期产品的的几个核心关键点”
“早中期用户转化关键”

 

在听讲过程中越发能感受到运营的某些魅力,通过不同的视角与手段去撬动更多的用户参与并认可产品,并且比对此前自己做项目,一些错误其实在plc模型的指导之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也许就经验或年龄而言,我资历尚浅。

但似乎这些运营理论模型,同样适用于个人成长。

如果把我比作一个产品,从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来看,有了足够庞大的价值沉淀后,引入期的我可以被推向临界点,借助杠杆作用跳向成长期,并且在逐步建立垂直影响力与高势能之后,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突破瓶颈冲入成熟期,继续蓬勃发展。

运营,是值得我用心去深究的一门学问。
很庆幸,能入门不久就遇到靠谱的老黄。

会在实践中去理解这句“运营是有层次感的、非线性的”。
去与有趣的人一同,搞出点能触动人心的事儿。
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容运营产出能力,
在运营逐步成为主导的时代里,握住一丝运营的光亮。

 

 

Round 4|“行胜于言”之沙盘新体验


最后一周线下,锐宁学长指导我们完成了12个月的产品运营沙盘,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去提升产品累计价值,很重要的一点结论是:“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对,抛开沙盘游戏,你们每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在3.3收获到最珍贵的!

 

在真实的体验环境之中,感受到团队分工配合的重要性,需要对不确定性留存有可控余地,对商业环境具备分析判断力,以及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势能的累积是一步一步达成的,速成再速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儿。

下图为某一组的财务统计⬇️

 

以下是往期某位学长的沙盘总结,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再次体验沙盘~

Part 3  不分离| 以终为始,接着搞事情

从没想过,能在20岁的年纪里,花1个月的时间,学习如何从市场分析中找机会点,推进mvp产品,进行真实的用户调研,设计品牌口碑外化以及系列爆发增长活动,真正产出一套0-10w+用户的靠谱方案。

对于产品从0到1,刷新了自身原有的认知,也明白了很多走过的弯路踩过的坑是本可以避免的,但正是由于一些教训让我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够在未来更好的把想法落地到运营过程之中。

这些熬夜改方案、线上会议、群撕、复盘的经历,
让个体由离散走向集聚。

这一个月是人生永远无法抹去的珍贵无比的闪光印记。

这个团队是屈指可数的,在完成任务即将解散之时,
会让我舍不得而瞬间热泪盈眶的。


还有太多太多,憋在心里没有表达出的话。
但被很多大家不经意的话语,一点点打动。

由衷感谢团队里的每一位带给我的鼓励与能量。

 


晶晶说“一个月撕成这样都没散,此生要散大概也不容易了。”
从p3内测开始认识晶晶,觉得是个超级厉害超级负责,懂产品的运营大神!
到3.3计划见到真人,越发觉得温柔可人。
作为领导者的角色而存在于团队,会让人觉得很安心。
及时的复盘总结,反思调整,也是让我们一同大步向前。

婷婷是个无敌认真的超级大学霸,
表面是个软妹子,但认真起来很严肃der~。
做事儿特别有效率,洞察力很厉害,很会照顾人呐~
有自身强大的逻辑思维去拆解链接,有这股劲前途无量。

 

 

斌斌理性与感性并存,有一种事无巨细近乎于极致的认真。
印象里是文艺而富有哲思的高阶运营,对了,还是阿里内网ppt资深总监哈哈哈。
声音简直是现实版蔡康永,分析事理的调理逻辑都非常靠谱。
对于人性的洞察、团队的领导与配合都有独到的见解。

很喜欢彬彬的几句话:
“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这个世界上最能感动人的,是彼此之间最遥远的相似性。”


能遇到欣欣,大概也是刷新了自身对于95后的认知。
听欣欣讲述过很多段“情史”,聊过很多光鲜的校园经历。
但是最打动我的,是那一股真诚劲儿。
尽管损起人来八匹马都拉不回来,但是欣欣一旦认真对待一件事儿,分析力以及整合力丝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是惊艳。欣欣暖起人来,也是很可爱的。

 

 

还有快要被遗忘与背景板即将融为一体的超超~
真的超感谢超超一路的照顾,就像是大哥哥一样的温暖。
往返沪杭帮我抱琴提行李,在我突然胃痉挛时候不嫌弃的帮我善后。
还有就是聊很多问题,让我了解了一些真实,对人生有了些深入思考。
最后地铁目送离开的样子,记得很清楚。

印象之中最深刻的一句鼓励,
“千万别被什么年龄经验禁锢,你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


3.3第五期结束了。
感谢luke、老布、老黄三位导师的付出。
未来的路上,只要三节课不嫌弃,定一路相随。
也希望三位来见证这个小丫头一路 all in 的过程。

 

 

最后最后最后,在5.20要压轴表白的,是word晓玲!

感谢晓玲让我搭上了3.3的末班车!
感谢晓玲一个月的照顾跟用心!

怎么说呢,我们的骨子里,大概是有些许相似吧。
就像晓玲说的,一见如故。
我们都有与生俱来的热情,对认同的事总会无比的投入。
总能成为一个发光体,在群体中毫无保留的付出和乐在其中。

也许,三节课的出现都填补了我们各自生命中的空缺。
而恰好又因为三节课3.3计划,让我遇见了你。

真好,真的。


我个人觉得3.3给我最大的意义,大概用4个字来囊括吧,“以终为始”,见识到了太多更强大的能量团,有了更高的未来预期目标,以及对于未来有了更多更可控的方法论以及逻辑指导。

通过广泛阅读、见见厉害的人、留意行业内前沿的动态、虚心多请教等都是基本拓展眼界的方式。而很庆幸,这里的每一个人,撇去身上的公司光环,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特质与气场而散发的吸引力。

 

 

课程结束后的现在,再回头把最初大家写下的自我介绍看一遍,对每一个人的印象都有加深,是一种,很特别的心境,夹杂着很多丝的舍不得。

 

 

由衷感激每一位将方法论倾囊相授的前辈,逐步认知那种正在日益清晰的、由心底升腾起的渴望,和始终“能力以内只要最好”的进取状态,才是一个人不加炫耀,却格外耀眼的光环。

完整经历3.3这样一个阶段,才真正能理解一句”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能得到更多,到达更快。" 很艰苦很焦灼,但因为有你们一起,又点亮了无数可能性去获得立方倍的增益。

 


我逐步能够描摹出出心中未来的模样:

自信、精致、见多识广、言之有物,并且让生命充满自由。

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待,5年,实现一步飞跃。

 


让自己变得更好可能有10000种未知的方式,
但3.3一定是这其中之一。

在不同行业年龄的朋友们的分享之中,
我坚定自己的选择和方向,舍得对自己下狠手。
遇到困惑也从不觉得孤单,有前辈可以请教。

并且在这里能获得很广阔的眼界之源,
高品质的知识输出也是有魅力的价值所在。

我一直视乐观的韧性,为裨益终生的核心能量,
不管外界如何评价,
坚持小而精的内核价值,着重于修炼核心竞争力,
相信对的人,永远都会由相互吸引而走向凝聚。

 

京东下单的《运营之光 2.0》终于到货,第三周错过了老黄线下场的签名,但由很多位3.3的同伴共同在扉页留下名字,这一本,是属于第五期3.3的运营之光,由大家点亮。

最后,想用思源在3.3结束后发给过我的一段话收场。

坚持积累价值
而非盲从趋势

价值会随时间的冲洗成为资产
喧嚣只因形式的消退沦为闹剧

对热点的追逐也许带来流量
对价值的坚守却能实现留存

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
剑匣于内
方为正途

这一个月就像梦一般,结束的猝不及防。
背影渐稀,但情谊与心意,不释,一直。

未来的一切,都无法在此刻定义。
但我相信,一切的沉淀积累,都有意义。

希望在80岁的时候想起来这件事,能感激20岁的自己。

以上 all

感恩每一个遇见,有些故事,才刚开始。


还有些花絮照片~

小院里的夜聊。

 


一起看了凌晨5点的杭州日出。

 

聊人生啊,一间房就够了。

 

做成表情包是极好的。

 

借宿阿里母婴室成就达成。

 

连夜回上海,小分队!

 

通宵一波狼人局~

 

3.3结束之际,
有幸成为p2的助教之一,会潜下心打磨硬技能,
将方法论运用于实践,给未来开辟一丝光亮。

必须为了必须,到耀眼的地方去。


2017.5.20
真的爱你
❤️ 送上一颗最炽烈的小心心

“You complete me”
来自3.3最小年龄参与者的一封告白

莉莉

 


 

拓展:关于3.3的校友们

3.3计划云集了各类有趣、性感、不甘平庸的互联网人。看看过往期的入围名单,你就会知道这是个多么有趣的地方。

→ 3.3计划第一期学员名单 ←

→ 3.3计划第二期学员名单 ←

→ 3.3计划第三期学员名单  ←
→ 3.3计划第四期学员名单 ←

→ 3.3计划第五期学员名单 ←

 

我们相信,3.3计划不仅仅是一个集中的特训,而更是一个社群,一个帮会。参加这样一次特训,不是结束,而仅仅只是开始。在4周特训结束后,在校友会中依然还有诸多活动会陪伴着你长期前行。

评论(21)
阅读(6504)
文章评论

请您,再发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