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课首页
「众生记」遇见三节课后的成长和一些思考
侯晓展    2017-07-25 10:50:47

本文作者为3.3计划第三期学员侯晓展,个人微信账号zhan0675 

 

初次接触三节课是从申请第一期3.3计划开始,之后一直关注着它,参加了线上线下包括3.3计划在内大大小小学习、活动:沙盘趴、技能分享趴、3.3校友会、产品P3课程···自己也促成了几次两三人的线下分享会,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伴随着不断进步成长。

我想我们大部分人去努力学习和成长的主要目的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有价值,然后有更好的工作,挣更多钱。我也不例外,最近一直在找一份更满意的工作,其实我也把它当做是对自己在这段时间学习和成长的一次检阅和反馈。虽然过程并不十分顺利,但是最终收到了自己蛮心仪公司的offer,我想分享下在遇到三节课后自己的成长和在找工作这段时间内的一些思考。

 

 

3.3计划给我带来的收获

上上周在我和3.3计划小伙伴韩煜、于超、海洋的聚会中我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你觉得参加了三节课3.3计划后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有的说参加后觉得自己公司就是个傻叉不想在原来公司干了,有的说是交到了很多朋友···我觉得首先我们是增长了见识,得到了认知升级。

傅盛在《认知三部曲》系列中第一篇就讲了“所谓的成长就是认知升级”。他还说了人的四种认知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对的来到三节课首先给你的认证升级就是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

 

而三节课是通过两种途径帮助你完成这个升级的:第一是让你看到更多知识,第二是让你看到更多牛人。

 

 

 

我当初来到三节课就是因为在工作中遇到了太多的困惑:互联网产品都有哪些?互联网产品是怎么发展到今天?我所在的行业的格局和发展趋势怎样?那些牛逼产品都是怎么做出来?具体到自己的工作处于什么位置?如何让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

来到三节课特别是3.3计划后,它充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上述问题基本都得到了答案。

概况来讲从3.3以来,我了解到互联网从中国兴起以来产品形态等方面的变迁历程;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地图;如何用产品的视角去全方位解构、剖析一款产品;在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如何把握节奏用产品和运营的手段去操盘一款产品······当然这些不包括原型图如何画、流程图如何画的问题,他们直接把这种机械、枯燥学习的东西留给你自己了。

 

牛人就更不必说了,BAT背景、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出身的从不缺乏,可是我觉得更牛的是那些在个人成长中发掘出独特闪光点的人。比如说,他们有的会用互联网爬虫这一项绝技便能招来很多迷妹粉丝完成个人品牌建设;有的通过课程的学习立马运用到自己创业中再通过老师的指导事业搞得风生水起。

 

当然来到3.3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催生了更多的成长焦虑,因为见识到了世界上最可怕的现象:那就是能力比你强的人却比你还努力。可是我们不能做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堆的鸵鸟,如何处理这些副作用这里不再展开,我只能告诉你我最近也在研究佛经。再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不是很牛逼的人在这里如何混,下面我会去谈。

 

另外,三节课这个公司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现有认知的一个颠覆。

外人看不到层级关系,谁是老板谁是员工,但我跟较为深度接触的四五个三节课员工接触后感觉到他们却异常有趣、活波、干事生猛、积极性自驱力都相当高,他们不只是想做一件事而是想把这个事做到极致,这个他们称之为“性感”。他们中有大公司出来却是万能工作狂且极富能量的晓玲,有很有想法细致入微的范范、惠芳······我在想三节课作为一个公司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让很多人去无偿做助教,很多人去帮忙宣传,有那么多死忠粉丝?我细细想来,首先作为商业组织,谷歌说的“不作恶”都已经很受尊重了,三节课的使命是助人,但不是红十字会,它期望努力做出真正有价值、有趣的东西,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共同成长。这在众多固化了的平庸的公司里面自然能发出光辉。

 

再来说说加入到3.3社群的社交活动的一些感受。成功往往会出现集群效应,比如冯小刚、马未都相继成名现象。圈子对于个成长的帮助是很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圈子同时也是个放大器,牛人很容易扩大影响力,能力弱的人则很快会被看衰。对于3.3学习社群来讲,大家都是奔着学习来的,能力、性格、兴趣各异,有的人利用社群关系通过推荐进入BAT等心仪公司,有的进一步发展成事业上、生活上更进一步的关系,而有的则默默无闻。有人说那些你说是某某社群会员的组织都不值得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但是三节课给予了一群有想法、有趣的互联网人一个相互联系的可能,也许你会遇到挫折但是爬出来,把新的问题包容进自己的世界重建了自我也是一种成长。正如新一期“奇葩说”罗胖说的,第一期刚来的时候觉得自己平时也是一个能聊得开的人但是来到奇葩说后觉得完全hold不住不知道如何跟人沟通了,他说他也可以回避这个事回到自己公司随便找个员工,问他喜不喜欢马东,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是他没有那样做,他选择了重建和成长。

我在这个方面也是深有体会,金牛座是个慢热并不是一下就能玩的很开的人,而且在这里自己也不是佼佼者。那如何融入呢,其实这个过程伴随着我更深层次的心理蜕变。

以前可能太关注自己,可是最近也是受到三节课老师的一些影响,一直在想如何成为一个自带光、让人舒服温暖的人。

在过年的时候看到有璨老师的一篇《关于春节的一则通告与一则呼吁》,这边文章很走我心,“对身处一个不幸的环境而言,悲观往往是一个圈套。须知道,你多一份悲观,这个世界就多一份悲观,你多一份积极,这个世界就多一份积极”,“你可能无法决定太阳几点钟升起,但你至少可以决定你几点起床”

是的外边世界再乱,我身边的家人、老伙计、老同学,我可以施加积极的影响,走之前我撮合了合租在一起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室友一块吃饭过了一个小年,在一块还蛮温馨。回家里我又组织了一场大学室友聚会,这是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相聚,无需特别精心安排,一块说说近况,追忆往昔已经蛮好,在家组织了一场篮球赛,又体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感觉。开着车带爸妈一起出去短距离旅游,他们关键是很享受我带他们出去逛的感觉,路上说了很多他们小时候的事情还有我小时候的事,虽然一向唯我独尊的老爸对这种新的沟通方式有点不适,但至少是拉近了我俩的心理距离,还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又看了一本美国畅销书《相约星期二》,讲的是一个临终老教授莫里和学生也就是作者米奇的对话,话题涵盖世界、家人、爱、金钱等等。其中的一句“如果要想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思的价值观”。有了这些感触,我在3.3不去做一个仅知道索取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而是尝试去施加一些自己的积极促进因素,比如我自己不是什么牛人暂时提供不了高屋建瓴的讲解,没有太多影响力,但是我可以支一个摊子或者自己找一个场地促成那些渴望表达和沟通的人来等等。或者我哪怕只是一个聆听者,这也是贡献。不必跪舔牛人抑或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保持坦诚、善意、奉献亦可悠然于世。虽然我现在做的还远远不足,但是我能明显感受到这种改变。

 

3.3计划后我的一些实践

 总之,遇到三节课之后收获了很多,可是如果不把这些认知用到工作生活的实践中去那得到的就会大打折扣。我是从五个方面去做的

  • 根据luke老师对产品经理阶段的划分,找到自己所处的阶段然后对这个阶段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分解,然后刻意练习。比如说,二年级产品经理需要将需求翻译成产品的能力也就是产品设计能力,我就从运营那边找来了腾讯课堂、百度传课的后台用原型工具自己又临摹了一遍来提高自己产品设计能力,还有意识的多去看和思考别人评审中的产品设计过程。

     

  • 有璨老师说的将工作流程sop化并根据反馈及时更正可以有助于对工作的理解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就就把产品从调研到上线后的反馈做了一遍。哪个步骤一定要做,不做有什么坏处;哪些步骤可以不做,通过梳理其实是一次总结将自己的工作网络化立体化。

     

  • 将sop的思维应用到团队协作上。针对市场运营活动项目中上线后总是出现问题的情况,我协调技术、设计、运营三方,制定出一套团队合作方案,得到公司 CTO、COO 等领导支持和认可并实施,使工作效率、质量提升 50%,所主导的打包课双旦活动项目被评为季度最佳项目。

     

  • 更加充分的认识到运营和销售他们的价值,之前我们研发部基本上见到运营部门来提需求就烦。可是当我认知到他们的价值后。我主动找到他们示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做了一个直播课,他们都会用直播课干什么?怎么用?用户从来到直播到最终转化或者离开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问题?

     

  • 对我负责的产品线搭建了一系列考核指标,去更细化去衡量每次产品优化的价值。因为之前我们做产品比较粗放,只能接收到业务部门的一些定性反馈,也没有明确kpi,注重的是产品的质量上线后有没有问题。不过,这些东西跟我们领导碰过后他觉得是很有价值但是现在是要重构,一直拖着没做。


 

拓展:关于3.3的校友们

3.3计划云集了各类有趣、性感、不甘平庸的互联网人。看看过往期的入围名单,你就会知道这是个多么有趣的地方。

→ 3.3计划第一期学员名单 ←

→ 3.3计划第二期学员名单 ←

→ 3.3计划第三期学员名单  ←
→ 3.3计划第四期学员名单 ←

→ 3.3计划第五期学员名单 ←

 

我们相信,3.3计划不仅仅是一个集中的特训,而更是一个社群,一个帮会。参加这样一次特训,不是结束,而仅仅只是开始。在4周特训结束后,在校友会中依然还有诸多活动会陪伴着你长期前行。

评论(0)
阅读(4505)
文章评论

请您,再发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