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课首页
「今日热点」微信与苹果的爱恨情仇、雷军和小米的春暖花开
三节课    2017-04-21 10:55:12

长话短说,今天这篇文章是一个尝试。我们以后想要以天为单位,从各类科技媒体和互联网相关的自媒体中,精炼出一些更有价值的媒体观点摘录,经汇总后分享给你,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一天中行业发生的大事。

今天我们主要来围观两件事:微信与苹果的恩怨情仇、雷军和小米等了七年的小米6

 

 

以下是正文部分

一、微信与苹果的爱恨情仇

 

继昨天下午5点27分,微信派发文《遗憾通知》,通知了一个遗憾的消息开始,微信和苹果就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个遗憾的消息是: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2017年4月19日17:00起,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将被关闭,安卓等其他版本微信赞赏功能不受影响。但iOS版微信用户还是可以通过二维码转账的方式,来支持喜爱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

 

之后,事情的发展就变得越来越尴尬了。

 

今天凌晨0:05,微信派再次发文《再次通知》,表示连二维码转账这事儿也黄了。至此,iOS版用户想要给喜爱的文章或作者打赏,就要另想法子了。

凌晨0:28,新浪科技推文《苹果回应微信关闭赞赏功能》,贴出了苹果公司的回应声明全文。如下:

“微信可以选择提供 App 内购买让用户赞赏他们喜爱的公众号运营者,如同我们提供这一选择给所有的开发者一样,微信只需正确使用App内购买体系进行开发即可。”

 

翻译成人话就是:

1、我们才没有逼微信停掉赞赏功能。微信本可以选择App内购方式给公众号运营者,可是它没有;

2、我们才没有针对微信。我们对所有开发者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微信只是其中之一,仅此而已。

 

至此,事件相关两大主角的官方发声完毕,结果是iOS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赞赏功能彻底关闭。接下来,就是各大媒体平台、互联网观察者和吃瓜群众的围观时间了。

关于“iOS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赞赏功能关闭”这件事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我们昨天的文章里已经简单为大家罗列过,感兴趣的可戳→《微信的任何一件小事,在互联网圈都是大事》,今天我们主要带领大家来看下,关于这件事背后的原因,以及围绕着这些原因,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可能。

 

(一)微信选择关闭iOS版赞赏的原因

 

如苹果的官方声明所说,关闭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是微信的一个选择。也就是说,微信还有其它的选择?

 

白崎《苹果与微信的打赏之争,争的就是收税权》一文中为我们梳理了微信在面对苹果IAP的条款时,可做的三种选择,以及为什么微信最终选择了关闭iOS版赞赏功能。

1、拒绝:谈判失败拒不接受。鉴于苹果控制的硬件和系统入口,苹果是有实力和底气敢威慑一下腾讯的。因为如果微信选择拒绝,那么苹果会按规矩下架微信表示惩罚,过去360由于违规被苹果下架全系列产品长达100天之久,这个结果显然微信承受不起。

 

2、妥协:按照苹果的要求接入IAP。这是苹果最愿意看到的,但对于微信来说,这意味着一个重要支付场景的丧失,且接入IAP之后,微信公众号用户的使用体验将大打折扣。

 

3、避开争执点:自我断臂。说到底,赞赏只是微信公众号不断迭代过程中的一个附加功能,也并非刚需,为什么不能退而求其次呢?

 

最终,微信选择了最后一种,也就是关闭iOS版微信公众平台的赞赏功能,况且,对于安卓用户还没有影响。这点小痛,微信显然承受得起。

 

(二)苹果向微信下刀的原因

 

一部分媒体人认为,苹果如此对待微信,是和Apple Pay的推进乏力有直接关联的。

小道消息冯大辉《好吧,iOS用户不能赞赏了》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深层次原因我认为(至少)是和 Apple Pay 推进乏力有关,微信支付是竞争对手,有微信支付的地方,支付宝都很难切进来,何况 Apple Pay?

认为这事儿和Apple Pay有关联的还有槽边往事和菜头,和菜头在《巨无霸之战——我就在交火线上》一文中提到:

苹果的支付体系受到了来自微信和支付宝的威胁。苹果非常努力地想在中国推广它的Apple Pay,但是只要有眼睛的人都知道,中国遍地都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二维码,没有几台支持Apple Pay的收银机。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Apple Pay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不能没有微信和支付宝。

 

除了Apple Pay以外,和菜头认为这还和苹果要收过路费有关。

苹果公司认为在苹果手机上,任何针对虚拟物品的交易(包括文章打赏),都必须走苹果公司自己的内部交易流程,而根据苹果公司的规定,任何通过App Store的购买行为,都需要向苹果公司交纳30%的分成。正所谓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这里过,留下买路财。因此微信公众号里的赞赏功能,对于苹果公司来说,等于是截和了它家的过路费,因此坚决不能容忍。

 

关于苹果公司和微信的关系,和菜头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

AppStore是一个巨大的菜市场,菜多人多,生意兴旺,而微信等于在这个菜市场开了个摊,这一个摊子就吸引了8亿人(微信有8亿用户),旁边的QQ摊位又有几亿人,再腾讯的各种亲戚朋友,基本上这些摊位就把中国人一网打尽了。作为菜市场场长的苹果,心里发虚了。再加上微信又折腾出来一个小程序,这就不是摆摊位那么简单了,这简直就是在菜市场里的一个摊位上开了一个菜市场,大菜市场里卖什么,这个摊位上也全有,而且更为简单方便。但场长又不能赶人家走,毕竟这摊位太吸引人了。所以只能是表个态,证明ios是我的地盘,AppStore是我家菜场,规则是我的规则,这没有讨论和谈判的余地。

 

考虑到因关闭赞赏功能而受到影响的人足够少,所以苹果选择了从这里开刀。

同样提到微信小程序的还有王新喜 ,其在《在微信不断壮大的恐惧阴影下,苹果也未必是清醒的》这篇文章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认为:

微信小程序的推出相当于在苹果iOS王国中构建了一个国中国,它所做的在苹果看来,是要架空App Store。苹果想要的,更多是要宣示自己是老大,它要告诉微信:别干威胁老大的事儿,在iOS 的地盘,我甚至可以找个理由让微信下架。

 

王新喜还提到,iOS这个封闭王国是苹果一手搭建的,但现在苹果感受到了焦虑和恐惧,于是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不惜伤害用户体验,破坏用户习惯。苹果对微信动刀,对Apple Pay的拉动作用有限,却把用户往Android阵营推了一把,在微信的恐惧支配下,当前的苹果是不清醒的。

同样认为苹果不清醒的还有方军,其在《微信公众号不能赞赏了,苹果的错》这篇文章中归纳了两点苹果的错:

1、苹果把所谓的规则凌驾于好用的产品之上。相较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的易用性,苹果所提供的IAP机制非常不好用,能够熟练通过IAP机制购买的中国用户相当少,这并不利于用户体验。

2、苹果并没有看到中国市场正在出现的众多创新,它固守规则实际上在扼杀创新。微信的文章赞赏、罗辑思维的得到和喜马拉雅所代表的内容付费/知识付费等都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出现的创新。如果按照苹果的陈旧规则要求,我们再回到类似亚马逊那样的状态,在网站上购买电子书,或者打开手机上的Safari浏览器购买,然后到APP里去阅听数字内容,带来的将是一次大倒退。

 

关于用户体验这一点,阑夕也有提及。在《微信遵守规则怎么就成了一件令你们悲愤的事情?》一文中,阑夕认为整件事情的尴尬在于:

腾讯和苹果两家巨星公司在沟通过程里并未表现出多少应有的智慧,它们的确没有「做错」事情,然而却在解决问题的结果上不约而同的牺牲掉了用户的需求。事件原委并不复杂,两家公司亦都坚持了各自的原则:腾讯不愿让苹果的支付工具替代哺育多年的微信支付,而苹果则履行约束权力要求微信解决问题,于是最终微信选择遵守规则,拿掉微信iOS版的赞赏功能。

 

此外,阑夕还提到了在这场小小的风波中,倒是有一些产品会有意外的收获:

由于的确涉及到支付通道不可被替代的底线原则,微信酝酿多时的付费阅读功能恐怕还将无限期延后,这对那些没有相应包袱的产品——比如喜马拉雅和得到——反而是一个意外的利好。

 

从各个媒体人对于此事所发表的观点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一回合,苹果稍显不够体面,也令大家失望了。毕竟,苹果一直以来都以挖掘用户需求和良好的用户体验而深得人心,而这次的小小事件,却着实是苹果在维护自己的利益面前,在用户和自己的间隔线上,稍往自己偏移了一点。

 

小米6S发布会——春暖花开,雷军蓝衣黑裤与白鞋

 

雷军和小米等了七年的小米6终于来了。

 

4月19日下午2点,小米6正式亮相,在发布会上,雷军罕见地使用一张“春暖花开”的图片作为开场,标榜“为发烧而生”的小米6,一如预期,设计和性能在android手机里,也是对得起这场不讲情怀,只讲科技的发布会上雷军讲的那句话“小米屏幕,掌握核心科技。好手机,小米造。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在发布会结束没多久,多数媒体平台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如虎嗅上署名“这不科学啊”所写的《小米6发布会:雷军与小米的艺术人生》、36氪上署名“方园婧”发表的《也许是第一次,小米发布了一款激动人心但还无法量产的手机》创业邦杂志上署名“蛋蛋”发表的《直击小米6:比肩iphone 7P、不卡不发热、取消耳机孔,还有一款卖10万元 》以及爱范儿上署名为“刘罕”发表的《雷军一直问小米6漂不漂亮,爱范儿通过上手给你答案》等等。

此外,微博上关于这场发布会的消息也是层出不穷,虽然雷军在发布会上提到“涨价”,但是相关用户的反映也还是正向的:

“简直美炸了,这次小米诚意满满”、“一部手机,双摄像头,三网全通,四面曲屏,武藤蓝色,六G内存,七年之作,八面威风,久负盛名,十分想买!”、“七年磨一剑,满满的感动”……

 

结合这些来看,小米的这次发布会的反响还是不错的。那么小米6的诞生和发布,被赋予了怎样的使命和含义。 对于小米这家有着7年生命岁月的公司,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4月6号是小米公司成立以来的第6届的米粉节。结合这几年的米粉节的走向来看,它正在从过去简单的粉丝见面会转化成为一个直接的买卖时间点,其实这也是小米整个生态链的转变的体现。

但是小米的生态链体系的转变带来的全方位的发展,并非所有人都看好。4月6号,创业邦杂志发表的文章《雷军当年竟这样创办小米,如今处于低谷期,47岁他要如何度过“七年之痒”?》中,面对迎来“七年之痒”的小米,在转型的路上,接下来是迎来新生,还是一地鸡毛,被历史掩埋的分岔路,作者在文末这样说到:

如今小米的发展似乎乱了节奏,面临手机销量下滑、市值下滑、高管离职以及海外市场拓展受阻等问题,雷军对小米的路径似乎也陷入了摇摆和思考中,很明显,小米正在遭遇着七年之痒,转型之困。

这种困难在于小米借助互联网风口成长起来,风口已过,小米的研发能力依然薄弱,转型中供应链问题不得不面对,在失去国际市场支撑之际,却没有继续成长的基础。

 

4月7日,爱范儿发表文章《小米7岁了,现在你还认为它只是个做手机的吗?》,作者在文章里对于小米手机时代所提出的“专注、极致、口碑、快”的口号提出质疑,认为其现在只剩下“快”。

通过过去一年销量走低这个不争的事实,用户的负面反馈以及媒体对此的报道,我们可以真实地看出小米的处境还是比较艰难的,进而对于这次的小米6,它身上背负的使命也是可以窥知一二的,正如今天署名为“郝影”的作者在PingWest品玩发表的文章《七年时间,雷军等来的不只有高颜值的小米 6》中所讲的那样:

小米 6是小米的翻身之作,毕竟2016年它走得太艰难,硬是卖了一年的红米。

 

而且,财经故事会也在同日发表的文章《怒怼oppo、脱T恤换西装:小米的进化,雷军的暖春》中提到了小米6的使命,作者认为这代表了“小米进化升级的能力”,为的是踩中中国4.7亿新中产阶级的崛起的这个风口。 此外,依据小米6的发布,从大布局入手,结合目前所做的诸如学习无印良品、开设线下店等行动进行分析,认为这些都是小米进化的起点,为的是踩住消费升级的大风口:

这仿佛是一种隐喻,7年前创立的小米,抓住了智能手机替换功能机的风口,现在,替换已经完成,小米必须把7年前的天花板当作地板,进化升级,从新出发。

 

从产品上看,小米6的确是满足了外界的期待;从蕴含的意义上来看,小米6也极有可能在上半年比较惨淡的手机市场中,帮助小米把握住新的风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米接下来的路,会如同之前的“小米时代”那般顺风顺水。

 

今天,虎嗅发表的文章《小米6有四大看点,但也需面对两座大山》中,理性地结合手机现在的市场发展,提出小米现在仍需要面对两大问题:一个是产能,一个是品牌认知。

 

作者认为:

1.产能方面,小米的中高端产品的产能一直有问题。结合年底发布的手机来看,产品叫好,却没有产能。

2.品牌认知方面,小米手机某些场景下,总是会被打上low的标签,正如雷军讲的那样,“我们没有处理好小米跟红米两个品牌的区别,两个品牌太近了,这一点是我们初期没经验。 ”

 

对于这两个问题,作者也给出了一些想法:

1.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假以时日,供应链管理会有极大改善;

2.建立品牌不是容易的事情,也不是通过一款产品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产品共同打造的。

 

此外,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2017年2月底,小米推出了“澎湃S1”芯片,看样子是为自己的发展历史上带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似乎可以为其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一波飞跃。但是这次的小米6中,却并没有使用该芯片。

 

对此,我们可以猜测,小米还是不敢冒险。或许小米的自主芯片在技术方面多多少少还是存在问题,一旦出错就会严重影响到小米6的预期市场。正如此前创业邦杂志发表的文章《雷军当年竟这样创办小米,如今处于低谷期,47岁他要如何度过“七年之痒”? 》中讲的那样:

2010年的“为发烧而生”和2017年的“为发烧而生”,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小米芯片也很难复制当初小米手机的“现象”。毕竟芯片是一个高投入,慢产出的产业,看看华为在芯片路上艰辛,便可知一二。

 

2010年4月6日,雷军和同行的十几个人,一起喝了小米粥,进而携手踏上创建小米的道路。如今,7年的光阴已经悄然流走。雷军说小米还在路上,但是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用户的要求不断增加,市场可占有的大份额越来越艰难,小米究竟能在路上走多远,这条路最后变宽还是变窄,我们不得而知。希望这款凝聚雷军和小米的心血之作,能够让发布会那张“春暖花开”的开场图成为小米2017年的真实写照。

 

更多内容,请关注三节课(微信公众号:三节课),一所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这里有成体系的线上课程,有挑战的线下实战活动,以及有深度的产品运营观察+评论。​​​​

评论(0)
阅读(816)
文章评论

请您,再发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