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课首页
今天,带大家回顾一款经典的老产品。
奕隆    2016-01-22 18:18:31

这里是酷产品。

我们只关注和推荐那些够酷、性感的产品。比如:极具设计感的、创意绝佳的、功能酷炫的、体验至简的、痛点明确的、模式清晰新鲜的……

我们会定期在此推荐各种性感的产品,并出品辛辣、有深度的产品评论和深度分析。

平安夜,圣诞节,再加上没几天儿就要到来的元旦,这段时间真的是节日集锦,喜气不断啊!!说起过节前广大男生女生朋友们最爱干的事儿,恐怕就是买礼物了,送闺蜜,送基友,送女友,送老婆,送情人......买买买,付付付,送送送!!

为大家提供无尽方便的支付宝钱包在这些个时候就又要累趴了!小编今天就带大家一起重新回味下这款老产品。

首先,打开支付宝应用,我们可以看到支付宝首页集合了不下40几个应用,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呈现在用户面前,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为应用带来庞大的流量。

但是杂乱无章的排序确实让人头疼,虽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应用的位置,但是完全让用户自定义自己的用户界面是假设用户知道如何布局最高效,其次用户是否愿意花费那么多精力去做应用的调整(大家可以试试把下一页的某个应用调整到首页的第一排)。

自动定制不会让界面变得更简单,反而会把界面搞得很复杂,给用户带来极大不便,虽然每个人的生活阶段、经济情况、社会地位不同,导致每个人的应用使用频率和应用需求不同,无法给出一个符合大众的标准排序,但至少需做一个合理的分类。

例如支付是一类,包括收款、转账、AA收款、信用卡还款、国际汇款、记账本、亲密付、话费转让、红包;理财为一类,包括余额宝、股票、理财小工具、聚宝理财,通过组织分类的方式来使功能“是非分明”,减轻用户的负担,不少人抱怨支付宝太杂乱,也源于这个页面,虽然这样做可能会使某些战略性的功能由于分类的关系得不到靠前的展示,但却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9.0版本后的支付宝不仅仅是支付工具也是用户的钱包,作为一个多年的支付宝用户,目前我打开支付宝基本上只有有两个场景,一个是支付,另一个是查看自己的财富,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将自己很大一部分钱放入支付宝中,通过支付宝进行消费支付,必然财富值相应减少,所以我们经常打开支付宝查看自己当前的财富还剩多少,作为一个钱包,应该具备一打开就能查看金额,想想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样?所以,将用户财富金额直接显示在首页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绝大部分用户切换到支付宝中的“我”只是为了查看财富值,没有其他的操作。阅读更多…

根据前面提到的两点,我自己做了一个原型,将个人财富值搬到了首页,应用的排列还是采用网格状,不过我将其进行了分类,前两列默认放置用户经常使用或者公司战略推广的应用,放上了转账、余额宝、手机充值、信用卡还款、口碑外卖、收款、全民开店、淘宝电影八个应用,接下来按照消费、理财、其他、支付、充值与服务五个大类做划分,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在同一个位置找到类似的应用。

图一:支付宝首页对比

图二:重新排版的首页

图三:分类区域划分

通过这样调整,用户一进入支付宝就可以很清楚自己的资金情况,不会感觉应用多而乱。

9.0版本的支付宝刚推出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犯了一个错误,在给某个人转账的时候,会在与对方的聊天对话框中直接输入数字,然后点击发送,这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发送给对方的仅仅只是聊天信息,而不是转账金额,原因在于,V9.0以前的支付宝,转账操作是直接在对话框中输入金额,点击转账即可,没有聊天功能,只有转账和留言功能,V9.0版本突然加入朋友模块,对话框默认聊天模式,将转账隐藏在“+”按钮下,使用多年支付宝的用户已然养成对话框输入金额,点击转账即可将金额转至对方账户的方式,突然改动着实让人适应不了。

图四:转账对话框

后来支付宝也在首页的转账功能中增加了针对个人的转账功能,但是绝大部分用户还是喜欢在对话框中执行转账操作,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用户习惯,很多支付宝的老用户已经习惯在对话框中给对方转账,即便更新版本,但习惯不会随着更新;第二,用户体验,我们先来看从首页给朋友转账的流程:转账→选择转账对象→输入金额并确定→跳转至聊天对话框,共四个页面。

图五:首页转账

再来看看从聊天对话页面中我们如何转账:朋友→选择转账对象→点击转账按钮→输入金额转账并确定,共2个页面,从以上两个流程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种转账流程环节差一样,都是4个环节,但是第一个流程有四个页面切换,让人感到繁琐,而第二个流程只有2个页面切换,并且,类似聊天对话,既简单又有活力。

由于首页有“转账”按钮,大部分人会走第一个流程,但实际上第二个流程体验更好,感觉更简单,那么如何改进第一个流程呢?其实只要将第三步“输入金额并确定”更改为第二个流程中的输入金额并确定即可,对话框直接进入转账状态。

接下来我们分析下支付宝的线下支付环节,现在我到各大商超购物,一般都不会选择现金支付,常常用支付宝或微信付款码让收银员扫码结账,一来是便捷,二来是不想收到一些硬币。虽然电子支付可以节省线下购物的结算时间,但我们发现,一般人在商超中花费时间最长的其实是排队等待付款,如果支付宝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缩短线下支付环节。

大家之所以要排队结账是因为我们要等待前面的每一个人购买的商品由收银员扫描二维码后,产生订单,接着再结账,一个收银员面对成百上千的顾客,如果一个顾客购买的商品上百款,那么等待的时间就更长了,于是大家可以发现问题就在于收银员的电子枪上,电子枪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而商品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等待进出的汽车,只能一辆一辆付款通行,只能一件一件扫码通行,效率非常低,而增开收银窗口又因成本和商场设计的局限无法进行,一遇店庆或者活动节日,支付环节所花费的时间将成倍增加,今年的双十二线下活动,不知有多少朋友碰到这个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图六:告诉公路上等待通行的汽车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很简单,一把枪慢,多几把电子枪不就好了,于是我联想起以前在学校图书馆借书的经历,之前学校的图书馆每天只有3名管理员,既要办理同学们的借阅手续,也要办理还书手续,经常有很多同学排队等待,后来学校引进了两台自助借阅机,同学们可以在这两台机器上通过红外线扫描书本上的二维码进行借书和还书的操作,既方便又有新意,一下子引来很多人尝试,从此以后人工办理点就很少出现大排长龙的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借书还书的办理效率,也缓解了图书馆管理员的压力。

图七:图书馆自助借阅机1

图八:图书馆自助借阅机2

这整个环节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那就是图书馆出口的防盗门,它可以自动检测同学们有没有把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书私自带走,现如今很多商超也安装了此设备,如果支付宝接入该商超的系统,开发出一个类似电子枪的功能,那么顾客就可以自己打开支付宝,自己扫描商品,自己完成结账等一些列流程,谁结完账谁就可以先走,无时无刻不结账,无时无刻不购物,如果谁漏刷或者想偷东西出来,经过防盗门时就会发出警报,相关人员即可上前检查,如此一来消费者即可省去排队结账之苦,极大降低了社会成本。其次,支付宝也可以将此作为信用体系的一个参考要素,逐步提高那些诚信顾客的信用评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群支付,9.0支付宝版版本推出,很多人认为支付宝想要社交化,我认为阿里确实想在支付宝中增加社交元素,但是“朋友”这个功能的加入其最根本的用处在我看来不是社交而是群支付这个功能,可以说这也是新版支付宝的一大特色。

在V9.3版本中,特色群包含经费群、吃货群、活动群、娱乐群,通过建群,在群里收款或者预支付,解决了日常生活我们多人活动产生费用时,需一个一个收款,再总支付的复杂流程。

用身边的例子来说,中午的时候公司同事经常一起到一家小饭店吃小炒,以前结账的时候是这样的,需要A先生先支付总额,后面其他同事再打钱给A先生,后来A先生不干了,因为很多人后面都忘了给A先生打钱,A先生需要统计谁给过,谁没给,知道谁没给后碍于面子又不敢跟对方要,于是后来,大家干脆先收齐款再支付,于是B先生在大家吃完饭后,会亮出自己的支付宝二维码,其他人扫描该二维码支付单人用餐费用,收齐完总费用后,B先生再统一到老板那边结账。

这样虽然不用再担心有些同事忘了给钱,但是一个一个扫码还是略麻烦,再后来大家演变成在群里AA收款,用完餐后,C先生会先将用餐总额转账给老板,然后再群里发起AA收款,但是一段时间后,C先生也不帮大家收款了,原因在于有时候用餐的人多了,记不清谁来过,而对方可能也忘了,没有主动付款,导致C先生有时候少收,最后老板加入了我们群里,用完餐后由老板统一发起活动收款,但是这样只是将付款人由C先生转向老板而已。

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依然能够看到老板在群里催促“还有几个没付”,其实大家不是为了贪这十几块钱,而是人的记性所为,当红点提醒没有具体到某个用户应用里的话,就只得靠用户的记性办事,但是用户下次打开支付宝的时候可能是明天或者是下次某个需要支付的时刻,遗忘也是经常的事情。

图九:群聊页面

其实支付宝本身已经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条件,想想我给对方发起收款或者对方给我发起收款的时候可都没有忽略过,那是因为这个记录都会以小红点作为提醒,告知用户,同样的道理,只要AA收款,或者活动收款的时候勾选上需要提醒支付的人员,系统再以小红点的方式提醒,一般也不会被忽略,而这些需要提醒支付的人员已经在群中,只需发起人选上即可,当然该动作不用作为必选动作,只是在发起人担心谁会遗忘的时候勾选提醒一下对方即可,这样一来,便可解决付款人遗忘的问题。

最后,本文是以我自己生活中使用手机支付宝的体会而写的产品分析与展望,必然会与部分人的观点相悖,套用易先生的一句话,批评表扬都很欢迎,知我怨我一任诸君,欢迎有不同意见的朋友与我交流。

本文由@奕隆(微信号ljdysy) 原创投稿

评论(2)
阅读(846)
文章评论

请您,再发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