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课首页
众生记 | 从图书编辑到互联网新人,一个转型者的未知与不安
黄有璨    2016-04-15 22:35:12

本文为三节课出品,作者黄有璨。

三节课,不仅是口碑最好的互联网人学习社区,也是最有温度的学习社区。

1.

R是一个南方姑娘。某种程度上讲,她算是一类还挺典型的姑娘:一方面,她们向来就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边界中,习惯甚至依赖于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另一方面,她们又特别渴望和憧憬可以打破一些自己身上原有的束缚和禁锢,能得到更大的空间和自由。

游走在二者之间,往往容易让她们显得摇摆不定、紧张不安。

 

我认识她,是因为她跑来上三节课的产品实战营,且还在上课后表现得无比积极。又是写报告,又是想来做三节课的志愿者,还自己做了一大堆总结和报告。

但,她此前的经历和背景跟互联网和产品却没有一毛钱关系。

我们聊起来,她说她想要进入互联网,也说她只有最多3个月的时间,要更努力一点才行,说这些的时候,语气里多少带着些不自信和焦虑。

00.png

R是广西人,家中独女。从小,她就被父母严加管教。她说,父母对她最大的期望,就是长大后要稳定一点。好好相夫教子平稳持家,就挺好。

在她看来,父母从小就给她划定了一个安全的边界,不许她越过雷池半步。

2.

2009年,R大学毕业。她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只身一人北上,来到了北京。用她的话说,她觉得被禁锢束缚了太久,她想走远一点,远离家庭、父母和亲属们,去试着呼吸点儿自由。

来到北京,她最早的期望是要做一名咨询师,却后来阴差阳错下进了一家K12教培机构做老师,这就成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在培训机构这一做,就是2年。

再然后,因为当老师没有周末,她又跳到了一家很国企范儿的出版社做编辑,这一做,又是3年,就差不多一直到了现在。

无论老师还是编辑,似乎都还是仍然很传统稳定的两种职业。看起来,对于才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北漂的R来说,这两份职业的选择更像是一种“虽然想要远离束缚拥抱自由,但又不敢踏出自己的安全边界太远”的一种举动。

聊到这一点,她也并不否认。

 000.png

老师讲课,编辑编书,但这两种职业想要做出彩,都不太容易,它需要你能在无数雷同相似的课程与书之间可以做出来带有显著不同的东西。这既要看人,又要看命。

即便R当老师时的课程续报率不错,即便R做编辑时的作者很认可很感谢R,这些仍然不足以保证R可以成为一个光彩夺目的那种老师和编辑。

而很不幸,身为一个老师或编辑,如果你不是光彩夺目出类拔萃的,那就几乎一定是普通的。更何况,R所在的那个国企范出版社,本身可以留给她可以去变得不普通的机会,就极其有限。

 

3.

在出版社又干了3年后,她终于想要转行。用R自己的话说,这3年经历,让她觉得出版,真的已经是一个夕阳西下,没有活力和创造力,也看不到前景了的行业。

也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候,她才开始正经对互联网产生了兴趣。

这兴趣的缘起,源自于两方面:

一来,从卖煎饼到叫个鸭子,从上门美甲到上门做做饭洗衣服推拿按摩,那些听到的和看到的东西让她隐隐开始觉得,互联网似乎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有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那种活力让她有些兴奋和向往。

二来,她有一位同样做编辑的前同事顺利地进入到了某个互联网公司做内容运营,且“挣得比原先多多了”。这对她,也算是个不小的刺激。

 

但,R虽然对互联网有兴趣,她却对互联网知之甚少,她并不懂什么是产品,什么是运营,什么又是UI/UE;她也不太讲得清楚O2O、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等这些领域到底哪个更有前途;甚至是,她平常泡在网上去关注各种热点话题和产品的时间都很少,也就更不清楚,到底最低哪个产品更火更有话题性。

用我们俗成的话讲,她的“网感”和“产品感”是有较大欠缺的。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知道该算是冲动还是果敢,R居然选择了辞去了出版社编辑的工作——这是裸辞。

她说,她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去全面学习和了解互联网。她说自己欠缺的看起来太多,所以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然后再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成功转型,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

再然后,就有了开篇所提到的那些——

她跑来上了三节课的产品实战营,还在上课后表现得无比积极。又是写分析,又是想来做我们的志愿者,还自己做了一大堆总结和报告。

 

4.

R身上也还会有些让你觉得有点啼笑皆非的地方。比如,她会跟我说,她觉得可能产品更像是适合她去努力的方向,而不是运营。原因是她听说运营要背很多指标,压力太大,而她害怕这种压力太大,自己扛不住。

归根结底,这与她当初选择北上但又仍然找了两份很传统的工作很像——她想要打破一些东西,但自小生活在一个安全边界内的她又多少会有些本能的害怕打破的背后是些什么,这种未知让她很忐忑。

 

我问起R这样一个问题:这5年下来,你觉得自己身上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她说了一堆自己的沟通力、亲和力、判断力等东西,但却无法找出来一个可以让人一击即中两眼放光的点来。

我又问她,这样选择裸辞,经济压力扛得住吗?

她说,压力肯定有,也不小。所以她给自己设定的期限就是3个月,她希望自己可以用这三个月的时间去全面学习更多的东西,然后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在之后找到一份互联网公司的工作。至于如果找不到怎么办,暂时没想,到时再看。

于是,已经工作了5年,并不太年轻了,却又对互联网知之甚少的R,裸辞了她原本出版社的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的来学习互联网,学习产品,学习运营。她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可想而知的。

 

我觉得,要是真的想要进入互联网,她需要完成一个由内而外的巨大蜕变。

向内说,是思维上她需要培养起更多以结果为导向的思考方式和逻辑;向外,则是她需要迅速培养起一些可以成为自己核心竞争力的硬技能,哪怕只是做分析写报告,这也算。

之所以说她典型,是因为在她身上,你看得到所有那些因为某种危机感和紧迫感,想要脱离自己原有圈子进入某个全新领域的人身上全部的焦虑、疑惑、一定程度上的手足无措和不安。

说实话,对于像R这样一个半路转型过来,但又暂时讲不太清楚自己竞争力何在的姑娘,我打心里会略有些担心她。这源自于她自我认知和定位的模糊,我担心这会让她在踏入一个新世界的时候更容易迷失和茫然。

0000.png

你知道,人常会濒临的一种绝境就是:旧的世界已经坍塌,而新的世界又尚未成功被建立起来。人在这种境况下往往容易跌入黑暗的深渊。

但换一个层面讲,这似乎又是不可逆的必然——互联网的发展与变化都实在太快,它的变化、活力注定了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一定还会有N多如R一样的人会选择转型,蜂拥而至。

只是,传统世界和互联网世界的很多地方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最初进入互联网世界的他们,又一定会是茫然、忙碌甚至盲目的,他们当中,一定会有很多人被无情的淘汰和被时代抛弃在身后,这会是一个虽然残酷,但无比真实的事实。

所以,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搏杀来给自己找到立足之地。

所以,我也只能祝愿R能够不负自己的这三个月时光,也祝愿她能成功给自己搭建起来一个更好的新世界。

评论(15)
阅读(2495)
文章评论

请您,再发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