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课首页
为什么我们用3年时间只做了1500个用户
Luke    2016-03-23 20:12:13

640.jpg

本文由三节课官方出品,作者Luke

三节课是首家互联网产品主题学习社区,免费提供最系统的产品 + 运营课程学习,定期出品有深度的产品观察 + 评论。

如需转载,请联系三节课,并注明出处。

作者:Luke,三节课发起人,十年以上产品经验,原百度搜索产品架构师,资深产品经理,《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一书作者。

2015年底,我从百度离职。做了一件百度一直教我做的“喜欢并且擅长的事”。
虽然在之前两年的周末我们都在运营这件事,但我们的“增长”其实很慢。
接下来你将看到一篇广告,一篇有趣而性感的广告。
但我们更想让各位知道的是我们用了三年时间在做的这么一个“产品试验”,回答的问题也只有一个:先有好产品还是好用户?

差不多半年前吧,很多人会跑来问我:三节课现在有多少用户?
我回答:1500人
问的人会很惊讶:你们做了多久了?
我说,我们做了两年多。
于是,提问者会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我:两年多才做了1500个用户么?

我很平静,并且没有解释。
我内心的想法是,我们不是用两年做了1500个用户,我们是用两年交了1500个朋友。
没错,两年发展了1500个用户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但两年交了1500个好朋友的效率就完全相反。

也有人问我,你们三节课有什么产品么?
我说就一个微信订阅号,一个PC网站。
于是她跑去看了一下,说,就这些产品么?
我说,是的。
我想这位朋友肯定也会想,这厮号称做了这么多年的产品,服务过几亿用户,看起来逼格各种高,我看产品也不咋样啊。

其实,如果把 拥有海量用户的app 、设计漂亮的网页作为产品的话,我们目前确实不算是有好产品。
但如果把我们的服务作为产品的话,我们有口碑和粘性最好的产品。

所以,我也经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是先有好产品,还是先有好用户呢?

那么,我们不妨先想想看,假如你想要“先有好产品”,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我猜,就我们最常见到的故事来看,通常可能依次会出现这么几个阶段:

1. 你假设了一个需求,围绕着它去确定产品的功能

我时常发现,有些创业者和老板们,往往习惯于拍着脑袋做决策,拍着胸脯说资源,拍着桌子骂产品。
他们是“三拍产品经理”。

这些“产品经理”(其实不应该称为产品经理)一般从一个自我暗示的需求出发,会说“如果有这样的产品我肯定会用啊”,“你说,有这样的产品你会不会用?”
如果你说你不会,他肯定会说“那你不是典型的用户,反正我肯定会用”。

既然老板觉得这个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下面的人就赶紧开干吧。
于是,“三拍产品经理”们带了一帮兄弟们真的开干了,他们做啊……做啊……做啊……
天亮了会黑,天黑了也会亮。
直到有一天,老板说:我们开个会吧,大家停一停手里的活。

2. 你感觉哪里出了点问题,得分析分析竞品了

老板说,你们忙碌的没日没夜的,我也一刻都没闲着,一直在刷微信的订阅号和36kr的文章,我把订阅号的文章都看了,发现一个和我们做的类似的产品,人家融资到A轮了,劳资的想法都被他们做完了。
“那看来我们的方向很对啊,老大!”
“问题是,他们快死了,我上去用了一下,基本没反应了”
一屋子的产品运营面面相觑,研发心里跑过去1000匹“草泥马“。

于是产品经理们陪着老板开了3天3夜的会议,会议室夹杂着午饭和晚饭的味道,已经分不清哪顿吃的什么菜了。
也不是没有效果,大家讨论到非常纠结的时候,有个新来的产品经理实在忍不住了,说了一句“我们找个用户来问问不就知道了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乎大家决定要去找点用户来聊聊。

3. 你找来了用户,问了一堆问题,然后似乎从中发现了什么

大部分产品经理在面对用户的时候是不太自然的。这种不自然就像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的感觉。
更多的产品经理在提问和访谈的时候是缺乏方法的。这种访谈既不能赤裸裸地问结果,也不能绕了一圈被用户带沟里去。
我的方法是讲故事。用叙事的方式去寻找线索,偶尔引导用户思考一下问题。

谁最会讲故事呢?当然是琼瑶、金庸和各种编剧了。他们一般是用“角色、场景和矛盾(也叫冲突)”的方法来讲故事。
我就用“用户、场景、痛点”的方式来讲故事。
角色=用户
场景=场景
矛盾=痛点
于是开始了一场叙事的对话。

比如,我想知道一个产品经理平时是怎么发现一些新产品的,我有一段如下的对话。

我:最近有什么好产品可以推荐么?
答:有啊,比如balabala...
我:咦?这款我还真没用过,感觉怎么样啊?
答:还行,主要是画质特好啊
我:恩,我下来看看。收费么?
答:不收费,从来不下收费的,这年头谁还用收费的啊。
我:好吧,我被鄙视了。你给我看看你还下了那些app。
答:你看下我手机吧,这个文件夹主要是新的。
我:擦,你用的好多啊,下这么多干嘛?
答:没事下着玩的,平时也比较喜欢多看看。
我:好习惯啊,你自己找到的还是别人推荐的?
答:都是我自己app store找的。
我:你一天很闲么?
答:忙死了好不好,但这个还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不用感觉会落伍啊。
我:哦,找这些东西费事吗?
答:要想找到新的好的,肯定要费点事,热榜的和首页推荐的基本就不能看了,得去看热搜、新榜、评价这些,反正是不省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基本上完成了我想要的信息。假设我的目标用户是一个发烧级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话,这个跟我聊天的对象无疑是我的精准用户——喜欢玩各种app,并且“玩各种新鲜的APP”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但他寻找的过程比较费时,同时他也会有分享和炫耀的需求。

所以,我特别想说的是,比调研和问答更重要的是:找到你最需要的用户!
要知道,问的用户不对,答案一定是不对的。
而产品初期,你最需要的用户,可能不是常规用户,而是发烧级用户、种子用户。
至于种子用户的分类和寻找方法,我打算放在我后面要写的连载里说。这里的逻辑是:先找到好用户,才可能有好的调研结果。

于是,“三拍产品经理”们饶了一圈,终于想清楚了一个问题:得向用户要需求,确定功能啊。

所以,很多产品,看起来跑的很快,走了很多路,但其实很多路都是在绕圈和原地踏步,虽然最后花了很多时间,但其实并没有跑出很远,就像下面这张图一样:

所以,其实是否存在着另一种思路呢:先找到一群好用户,再在与这群用户的持续互动中,去为他们做出一个好产品?

就像文章开头,有人问我的问题,我觉得,其实我们不是花了2年时间做了1500个用户,而是花了2年的时间交到了一群朋友。
而,这群朋友们,恰好也正是我们最好的“用户”。

有了好用户,我们才开始为他们做好产品。
顺着用户的需求,逐步迭代我们的服务和产品,这样的逻辑,好像也有点不符合产品方法论。
然而,也许这就是事情本来的样子呢?

不管你怎么想怎么看,在如何面向用户做事上,我和三节课的伙伴们始终都在坚持着这样一条路径:

1. 找到一群你觉得有价值服务的用户

所谓细分市场、垂直切入、小而美,在我看来,主要是找到那些特别的用户。
有人说:我要服务全国的产品经理,做最大的产品经理学习组织。我说,那我们就做最小的吧。我们只服务3岁以内的产品经理,所以,三年以上经验的产品经理可能就不是我们重点要关注的对象太多了。
这就是用户的细分——做我认为最“性感”的那群人。这群人是有激情和活力的,因为有了这样一群用户,我的产品也会有更高的机率变得更性感。
所以,性感的产品,首先得有性感的用户。

2. 想办法和他们成为朋友

我自己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一个产品,往往可能并不是由产品制造者定义的,而是由它的用户来定义的。
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好理解,一个产品难道不是产品制造者定义的么?
形式上,看起来是。但实质上,我相信只有用户有权利定义产品,用户也许不是那么会说会表达,但他们总会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把他们想要的东西反馈给你。一旦你没有接收到这些反馈,忽略了用户们的权利,用户们就会因为失望而选择离开。

而为了从用户那里更好地拿到这个“定义产品”的授权,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和他们成为朋友。
所以,很多人看不懂、也不理解三节课为什么要免费。他们往往会说:收费做得好好的,无缘无故你们就要免费,你们是不是傻?
但实质上,当我们把一个原本收费2000块/人还往往供不应求的课程完全免费开放出去的时候,我们很可能是以此作为一个特别有诚意的礼物,换来了一群用户愿意把你当作是一个“朋友”。

而有了这群朋友们,他们就会开始为你来定义你的产品。
就像,我们的迄今为止的绝大部分产品和活动,都是由我们的学员或志愿者们来提出想法、主导甚至负责运营的。
且,三节课一直到今天为止,都仍然有很多事情都是必须要得到用户们的授权才能往下做的,比如,如果想要新上线一堂在线课,我们可能需要得到30个课程内测小组成员的授权和认可才行。

3. 为你的朋友们提供更多的服务

当我们跟一群用户已经成为了好朋友,接下来,我们就会像追求异性对象一样,为他们提供更多他们喜欢的东西。
至于该怎么讨好用户,我打算在后面我的第四个(随便猜的)连载的时候和大家聊聊。

但有一点,你必须要让他们喜欢上你的服务或者产品,而且是在你的产品一塌糊涂的基础上喜欢。比如,我们的线上课报名流程,最恐怖时在一个多月前达到了令人发指的18步,但这居然可以不影响三节课的用户们喜欢我们的课程。
当然,你最好不要让用户们失望,假如你真的很烂,你就必须要能让大家看到进步和信心,就像小米曾经做过的那样,也比如,我们从4个月前开始,就一直坚持和兑现着“每个月,线上学习体验必须提升33%”的承诺。

4. 在用户认可你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化价值探索

用户是否足够依赖你,最后一定是会用脚投票的。
我自己还有一个坚持:在用户已经充分认可了你的时候,一定要大胆往前走一步,试试看他是否愿意为一个他所认可的价值而付费?

如果他愿意付费购买你的服务,那说明你是不可替代的。就像一个男人愿意给你花钱买大钻戒,说明他至少是认真的。
当然了,商业价值的探索有很多方式,也未见得一定是要面向用户收费直接收费,也许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了单呢?

总之,在我看来,商业探索可能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证明你是被用户“需要”的。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对产品经理太重要了。

有人说,擦,这不是社群的思路么?
咦,还真挺像,但我不会包装,我只是从产品设计师和规划的角度去考虑的。
现在,貌似在新媒体运营领域里,很多人称其为“社群”,我也不知道说的是不是同一回事。如有雷同,我不负责。

其实,我说了一堆,最后就讲了一个道理:是先有好产品,还是先有好用户呢?
我的答案是:先有好用户,才会诞生好产品。

所以,你看到了吧,三节课其实是我们的实验项目。
我们幸运地找到了几千个好用户,然后尽量为了他们而去做出好产品。
不过如此而已。

评论(13)
阅读(3625)
文章评论

请您,再发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