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关注我们的朋友可能知道,我们11月26日的时候,在北京前门23号轰轰烈烈地搞了一个活动——「三次元Club.年终聚会」。我们请到了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分答联合创始人朱晓华等9位大咖,围绕着学习和互联网产品这两件事情,做了一系列的演讲。
今明两天,我们会陆续将现场嘉宾们的演讲进行整理,并分享给各位朋友。希望没有去到现场的你们,也可以从演讲中学到一些知识。当然,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不妨也来回顾一下。
下面是三节课创始人&CEO后显慧(Luke)在「三次元Club.年终聚会」的现场分享——
主题:让用户定义学习这件事
演讲者:后显慧(Luke)
我做了几年产品,有一个想法,就是让用户来定义产品,让用户给产品指方向。
所以现在做三节课的一个原则是,我们希望和用户一起定义学习这件事情。
2015年我在中关村的一个分享会上做了一个关于产品由谁来定义的现场调查,只有20%的产品和运营的人说,我们的产品是由用户来定义的。大部分是产品经理和老板一起来拍脑袋说这个产品接下来做什么。
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产品到底应该由谁来定义呢?或者说谁对产品的下一个版本最有发言权呢?似乎人人都知道是用户对产品最有发言权,但大家很少真的让用户做决定。
对于三节课来说,我们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学习和课程服务是我们的一个产品,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怎么让用户和我们一起定义学习这件事情。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入学习这个领域?
在做三节课之前,我们和学习关系不大,算是学习爱好者,也好为人师喜欢分享。但是创业其实有很多机会,我们又为什么要选择进入学习这个领域呢?
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看到一些美国的报告。报告发现,大学老师和雇主对于毕业生认可度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
有90%的大学老师认为他们的学生进入市场之后,进入用人单位之后,是能够适应市场的;但是,同样的问卷给到雇主,雇主的反应却恰恰相反——只有11%的学生是能够适应市场的。这是在美国Miverva大学的一个调查,他们做了大约3000高校老师和雇主的调查。
我想,在中国这种差异可能会更大,美国的教育相较于中国的教育来说,是离市场更近的。
大一、大二不明显,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一个人对市场的认知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了。
这里出了什么问题?是大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出了问题么?
很多人都上过大学,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学是这样的:一个非常有逼格的演讲厅,教授在上面演讲。
事实上,中国的大学可能是这样的:大学四年,宿舍待了三年半。就像下面这张图,这个孩子也挺可爱,他正专注于他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最近听很多同学说,对于大学女生来说,最大的情敌是游戏。
的确如此,大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好不容易获得的自由”上,在谈恋爱、玩游戏、补觉上……
所以,大四毕业以后,很多同学就是一个字“懵”!
很懵的状态,代购、逃课、游戏,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大学四年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大学四年也不知道自己有了什么本质的变化,除了年纪。
回头想来,大学四年即没有获得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也没有获得人格上的大提升。
大学对我们来说是不是上错了车?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都变了,不像以前的大学生!
还有人说,是现在的大学变了,没有以前的大学的实力,不像以前的象牙塔了!
那我们看看古代的大学?下面这张图叫“雅典学派”:
中间两个人,一个是亚里士多德,一个是柏拉图。大家都知道,柏拉图是首创了大学这种学习形态,他创立了“学园”。
我们看看他的学校里的学生:谈恋爱、玩游戏、打架的都有。公元三百年就有大学,大学里干的事儿跟我们现在差不多,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所以是大学的问题么?
很多年前,大学跟找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大学不负责发学历,也不负责就业,大学里的就业办是很晚才有的。
弟子规有一句话叫“有余力,则学文”,有余力就去上学,意思是说我们衣食无忧了之后,再去考虑上大学这件事情。
我发现,在农业和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的时候,入学率在提升。
教育的发展是顺着二三产业的进展而开始的。当我们在农业社会的时候,在畜牧业很强的时候,我们不需要上学,用经验就可以去实现传播技能。
所以,有个结论就是:教育的现代化是随着社会化分工和职业化推进的。
现代的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但目前,社会变革和社会分工速度明显加快,而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大学缺没太多变化。
在中国,我们一般要准备12年的时间,才能过上三四年的大学生活。
那接下来大概35年的工作生活,我们需要准备多长时间?有很多同学可能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选择一份工作。
三节课就是为了大家35年的工作做点准备,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的同学提供一些职业发展上的支持。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快速推进,现有的职业定义被改变。
我们看看中国的情况,下图是201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全国职工人数排行中,制造业和建筑业是最大的两个工作岗位。
在中国,这前三个职业加起来一共1亿左右。
但我们很多人都看了特拉斯的造车工厂,里面的流水线上已经没有太多人了,甚至有些工厂生产线上几乎没有人了。这和当年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的已经完全不一样。
在美国,最多的工人是卡车司机。但谷歌的无人驾驶已经开了超过100万公里,今天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在做无人驾驶车,包括娱乐公司——乐视!
Marc Andreessen说:“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软件正在吞噬世界,也在吞噬我们原来的工作机会。
今天的职业,可能明天就不存在了,而明天的职业,又有谁来帮助大家提升技能呢?
这是一个问题。
对此,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具体应该做些什么。
我不是学教育学的,也不懂任何关于教育的理论。
原来我是做互联网产品的,我本身又是一个很被动的人,甚至就连蹦极,也是被人推下去的。
但2013年的一天我在搜狗做了一次分享,现场来了一百多人。后来大家拉了一个群,群里有一个同学很好玩儿:他在群里说,他原本是一个保安,但是现在他拿到了腾讯产品经理的一个职位,他在群里跟我们分享他是怎么拿到这个职位的。
当时我听了以后像打了鸡血一样。我想,这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啊!如果我每年培养300多个保安成为产品经理,那我不是超级牛了?!
后来细想,也许这位同学是在用一种开玩笑或者善意的谎言在鼓励我。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情,我觉得这八成是一个不真实的情况。他希望我做这件事情,所以他用他的故事来鼓励我,让我觉得做这件事情有价值,我当时真的被感动了。
于是我们就开始坚持开课。那时候,三节课不像现在这样大,只有我跟老布、冬琪、有璨一起用业余的时间在开课,一年开了几十次。
就这样一直开着开着,直到有一天,我们课堂里来了一位大姐,上了两天课,一言不发,也不参与任何互动。
课程上完了,我说大姐你听了感觉怎么样?她说挺好的。我说为什么要来听呢?她说,我是来帮我儿子选专业的,看看这个专业适不适合他。
后来这位大姐说,你们这行不行,我们还是选其它专业吧。
回来后我就跟他们三个说,不行,我们应该重新梳理一下我们做的事情。
之后我们就做了训练营的升级版——3.3计划(3.3计划是一个面向互联网产品&运营从业者的特训营,它为期4周,致力于通过每周一次的线下实战+线上高强度的课程学习&任务,帮助学员获得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互联网产品和运营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提升了上课的门槛,我们筛选愿意成长的同学跟我们一起成长,交更多更深刻的朋友。
所以3.3计划现在看起来就像一个非常紧密的小团体,平均两个月开一次,一年总共也就做六、七场,每次收40个左右的学生,长期形成很好的关系。
再说到今天的三次元,其实第一次三次元也是志愿者们一起来做的,主要是让大家分享一些东西,我们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这件事情,所以都是志愿者们一起动手来做的。
我们的线下活动都是用户在推动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线上课程也是跟同学们一起定义的。
“我们把课程当产品”,这是老布(三节课联合创始人 布棉)提出来的,老布是一个骨子里就有产品精神的人,他觉得课程就是产品。
课程出来后,大家一起内测课程,同学们内测完以后告诉我们,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
我们群里有两类人,一类人是比较挑剔的,只要你说有什么东西,他就说,不好;还有一类人是说什么都好的。
第一类同学用来测大问题,第二类同学用来测小问题。这些同学都很积极的参与了我们的课程产品的定义工作。
慢慢的,上线的产品有一些保障了,但依然还不是那么完美。
大家也许没有发现,我们的课程有版本记录。
我们在不断地对它进行修订,有同学指出了错别字,有同学指出了这个版本里的问题,我们就继续修订,和同学一起迭代这个课程。
所以每一期的课程和上一期都会有略微的不同。我们希望大家参与进来。
我自己的想法是:“输出是最好的输入”。当同学们输出的时候,你输入的质量会很高,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参与做这件事情。
我们也有幸能够找到这样的同学,你是什么样的性格、你是什么样的气质,就有一群这样的人找到你。
总结来说,关于“让用户定义产品”这件事,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需求不是创造的,而是发现的。
9月份的时候,我和俞军老师在三节课做了一次深聊,他说用户不是人,用户是特定场景的集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身边就会聚集一群这样的人,这些人平常不是这样的,来到这个环境里面,他才会变成这样。你会发现,这种变化是很有意思的,也是会令你很开心的,所以我们也是这样对待大家的,大家也是这样来反馈我们的。用户不是刻板的画像,是随着产品和环境而变化的,用户的需求永远在那里,不用发掘也无需创造,只要发现就好了。
第二,用户的需求先于产品而存在。
2014、2015年很多产品死掉的原因是,他们在创造用户的需求,事实上用户的需求就在那里,他是先于产品而存在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先有好用户才有好产品》,如果找不到好用户,你的产品不会那么好。今天几位嘉宾都会分享关于他们的产品、他们的东西、他们的用户,他们做的非常好的原因是,他们真的找到了好的用户,并且服务好了他们,被这些用户推着走。这是我能感受到的一个变化。
第三,先找到好用户,再做出好产品。
不要先做产品,然后等着用户来印证。做产品和找用户的过程是可以协同,一起来做的。当你把用户找到之后,产品会比较顺利地做出来。
三节课线上化做了11个月,我们也在跟用户一起成长。
希望大家在三节课都能做一个有知识的胖子,在职场上的潜力股。如果你现在还想增胖一点的话,就来三节课吧。
这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各位的时间。谢谢!
在三节课微信公众号(ID:sanjieke)后台回复“11282”,即可获取本场分享的PPT。
本文由「三次元Club.年终聚会」中后显慧(Luke)分享的内容整理而成。如需转载,请联系三节课微信公众号(ID:sanjieke),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