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课首页
黄有璨:写在开始奔四的这一年
黄有璨    2016-10-18 14:36:00

本文由三节课官方出品,作者黄有璨,三节课发起人,《运营之光》作者,微信公号“黄的世界”作者

三节课,不仅是口碑最好的互联网人学习社区,也是最有温度的学习社区。

 

【  众生记  】

《三节课•众生记》是一个记录一系列互联网人和他们的真实经历、故事的原创内容栏目。

借众生,看自己。

 

 

编辑写在前面的话:

黄有璨,三节课的发起人之一,他是领我进三节课的人,也是现在我的BOSS。

当初来三节课面试时,我就惊讶,这个看起来并没有比我大多少的年轻人,竟然有着如此清晰严谨的思维,对职业和对公司都有着明确可操作的规划,并且整个人就像一个小太阳,不断向外传播着积极向上的能量。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那时他刚刚三十岁。

三节课从正式有了自己的办公地点,初具创业公司的形态以来,到现在为止,差不多是正好一年。老黄也从三十而立,逐渐演变为他自己说的“奔四”的人了。

公司在成长,老黄也在成长。那么老黄又是怎么看待他的这一年,怎么看待他的成长,看待他这一年的得与失的呢?

 

 

以下是正文部分

 

差不多一年前,我迈过自己的30周岁关口,开始奔四。

按照国人传统的说法,从彼时开始,我便已“步入而立”,理应进入到人生的全新阶段。

今天回望起来,这一年对于我而言,的确是很不同的。

 

1.

 

我有个朋友曾经说过:一个成年人所遭遇的90%以上的问题往往都来自于对自我认识的不够清晰。

我对此则深有同感。

某种意义上,我相信一个人,唯有既看透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又充分看清了自己之后,你才能够更清楚地得到某种“使命感”,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该何去何从。

而我也相信,为了看清自己,你往往需要先经历足够多的事,得到足够多的反馈,才能以此为参照去不断审视自身,最终得出某些可以让你“心有所信”的结论。

因此,自我2008年进入互联网行业开始工作之后的5-6年时间里,我一直在找寻和探索着自己的方向。

在那段不短的时间里,我给了自己足够开放的空间去接触各种环境、各种人、各种事。我去过外企互联网公司,在央视体系下短暂驻足过,创过业,去过一线巨头型的互联网公司,先后负责过媒体、社区、平台、工具等各类产品,既经历过从0起步做过几万付费用户,也经历过用户近百万之后与竞争对手的激烈搏杀,也看过一个千万用户体量的产品是如何运作的。

在有了这些足够丰富的体验之后,围绕着“我到底对哪些事更有兴趣”以及“我到底更适合去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我开始渐渐有了一些若隐若现的答案。

 

而到了这一年,我发现这些答案开始越发变得聚焦和异常清晰起来。

比如说,我越来越发现,我对于“学习”这件事,是存有一些执念的。用我的话讲,我这辈子注定了一定是要好好围绕着“学习”做点事的,以及在内心深处,我也相信“学习”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又比如说,可能恰恰是因为我经历过的产品和环境足够多足够丰富,我发现,针对“运营”这个互联网行业中大家公认是很难讲清楚的“玄学”,我似乎慢慢开始可以找到一些自己的逻辑和方式能够把它稍稍讲得更清楚一点点。

再比如说,我也渐渐发现,我对于“内容”和“文字”方面的敏感和某些驾驭能力,似乎是要显著强于大多数人的,我善于通过内容和文字把价值传递给其他人。

并且,与大多数人做内容都喜欢追求瞬间短暂的爆发不同,我做内容的逻辑更多是细水长流厚积薄发型的,我渐渐有了某种强烈的自信:做内容,如果是要比短时间内追热点造势做10W+,可能我比不过很多人。但若是把时间周期拉长,要比的是在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内是否能够持续产出优质、有穿透力的内容,我相信少有人能比得过我。

如果要举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我也许不擅长百米短跑,但要是比的是马拉松,我相信能比得过我的人有限。

 

2.

 

当我有了上述那些越来越清晰的答案后,我开始慢慢觉得,有些事情,可能天生就应该是属于我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我相信这些事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我也相信,对于做好这些事,我是一个“对的人”。

进而,我就会特别想要在这些自己真心相信的事情上去践行,去产出,去试着证明和留下一些什么。

古人亦有言之:三十而立。因有此说,很多人通常也会把30岁看作是人生旅程中的分水岭——你的人生后续走向如何,也许在你三十岁前后,即可窥见一斑。

或许与上面提到的两方面因素都有关,在整个这一年中,我时常都会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时不我待”的感觉——我开始迫切的想要让自己要去完成或实现些什么。

我觉得,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一些时刻和场景会让你觉得“自己注定就应该是在这里留下些什么的”,对一个心有念想的人来说,这样的时刻和场景如果错过了,你会遗憾终生。

对我来说,我觉得我就正处在这样的时刻中。

 

3.

 

与此同时,也是这一年里,我开始真正找到了一种方式,可以不妄求,不受外界影响,不被恐惧和欲望所绑架,而是让自己可以长久保持内心的平静。

我猜,这其实与“看清自己”也息息相关。

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如果是在3-4年前,一本别人都在交口称赞的书拿到我手里我却死活看不进去的时候,我总是会倾向于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然后开始玩命跟自己较劲拧巴。

然而,在今天,同样一本别人口中的“好书”我尝试了2-3次仍然发现自己无法吸收或消化其中的内容,我会认为这是这本书不适合我——至少是现阶段不适合我,从而心安理得的把它扔到一边。

同样类似的一个例子是,在3-4年前,我总是更关注自己身上有哪些短板,以及该如何补足它们,而到了今天,我更加关注的东西,渐渐变成了如何找到自己身上的长板,然后将其发挥到极致。

这样的变化,让我可以更加专注和心无旁骛。

在2013年年底我结束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之旅时,我就开始跟很多人说:我越来越相信,失败并不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事,是你失去了内心的平静。

而到了今年,我觉得我才真正做到了可以让自己远离我口中那些“可怕”的事。

 

4.

 

因为一系列的因缘巧合和变化,这一年里,我也常常会觉得,我进入到了我人生当中迄今为止最好的一个阶段。我隐隐感觉,这似乎注定会成为我生命中至关重要,甚至是里程碑式的一年。

在过去整整一年时间里,我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基本都保持着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以上,没有周末,在我印象中,上一次我处于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还是4年前自己第一次创业的时候。

但,与2012年我第一次创业时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忙碌的状态带来的不是焦虑、紧张和压力,而更多的是专注、充实、心无旁骛和乐在其中,于我个人,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状态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我个人在产出在这一年里变得前所未有的高,前所未有的丰厚。比如——

  • 在这一年里,我跟luke、老布一起全职创办了三节课(sanjieke.cn)——这是我个人的第二次创业,截止到目前,它已经是一家30人规模、拥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公司,并且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讲,三节课的团队,是我十多年职业生涯里迄今所亲历过的氛围最好的团队,我为自己能够参与打造出来一个这样的团队而自豪;

  • 在这一年里,我写完了一本销量应该不会太低的书——《运营之光》,迄今为止,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是8.6分,如果你熟知豆瓣站内的评分体系,你会知道这个分值其实还挺高的,这还是在这本书目前的第一个印刷版本在排版、字号、图片等方面被很多人大量吐槽的现实前提下;

  • 在这一年里,粗粗算来,我先后已完成了累计超过400小时的各类分享,并录制完成了接近100小时的课程(如果算上哪些NG掉的录制内容还会更长)——由此,我可能成为了过去一年的国内互联网行业里在“运营”这个类目下的课程生产制作第一人;

  • 还是在这一年里,我从带着两个实习生开始,几乎是纯粹依靠着在“内容”方面的输出和努力,就造就了一个在互联网业内口碑良好,且影响力还在越来越大的微信公号:三节课。

上面这几件事,客观讲,任意一个人在一年内能做成其中一件已经很不容易,但我却在这一年里全部实现了它们,这给了我巨大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

 

5.

 

大概在3年前,我第一次创业的第二年,我就有了一种极其深刻的感受——一个人的进步和提升,往往是受到环境牵引的。你在合适的时候被放到合适的环境和事件中去,自然就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和进步。

从那时开始,我总是会试着把自己放到一个“正确的”环境中,这些环境往往既需要我动用我的一些已有技能努力工作来供给价值,又对我存在大量陌生、有挑战、需要去学习和了解的成分,还能让我借由这个环境能够尽可能接触到更多比我厉害的高手们,我认为这样的环境将会最有助于我个人的不断提升和成长。

在这一年里,状况也正是这样——

  • 因为要不断讲课、写书和对外表达,我的“讲课”和“写作”这两项技能开始真正趋于成熟——那是一种你能够有种“收放自如”的感受,以至于,我开始可以越来越准确的去拿捏和衡量用户在看到一堂课程和读到一篇文章时心理状态和体验的高低起伏;

  • 因为在做三节课,我接触了比此前多得多的投资人和行业高手,也跟三节课的同学们一起分析了比我此前分析过的所有产品还要多得多的产品,这一过程让我看待很多问题的视角和立场开始变得越来越宏观,也越来越可以直击本质——比如说,我越来越发现,那些在在行上约我的人,我越来越可以清晰准确的帮助他们锁定问题,并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 因为要做课程和写书,我不得不被迫去思考很多更加冗杂混乱的问题,比如说,运营与商业模式间的关系是什么,不同产品的增长引擎差异到底是如何造成的,为什么有些产品好使的运营手段放到另一些产品身上却不那么灵光,等等。必须要说,这些思考往往既费时又痛苦,但当我真的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之后,我发现,似乎我看待很多问题的视角都已悄悄变得不同,以及,我也越来越觉得,我真的对“运营”这件事的理解变得越来越深刻的。

  • 凭借着持续的内容产出,我在小圈子里也算是声名鹊起。这带来的直接价值就是,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和帮忙的人开始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可以轻松结交到更多牛逼高段位的朋友们。

必须要说,这种似乎每2-3个月你自己身上就会发生一点蜕变的感受,是很爽的。

 

6.

 

还是在这一年里,变得越来越好的,还有我的家庭。

这背后,有一个漫长、动人和不平凡的故事,或许等到某天时机成熟,我会把它再仔细讲给你们听。

总之,开始奔四的这一年,我幸运的处在一种“有念想,有坚守,有事做,有人爱”的状态中,我为此感到幸福和幸运。

 

7.

 

如果要说有什么遗憾,这一年里最大的遗憾,就是我踢球的时间开始越来越少。

在我跨过了三十岁的门槛之后,足球——这个陪伴了我接近20年,曾经无数次在我疲惫不堪时带给我能量的好伙计,第一次开始从我的生活中渐渐淡出——因为这次创业带来的忙碌和投入,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错过球队的训练和比赛,我也曾多次试图挽救和回归球队,但总是短暂而难以持续。

于是,从2006年开始,连续10年代表同一支业余球队每年至少出战30场比赛这个让我骄傲的记录,2016年在我身上正式终结。

当然,我猜在“踢球”这件事上我是不会放弃的,即便从08年受过一次大伤之后,我的膝盖已经越来越糟,以至于我们去草原玩的时候,仅仅只是骑了不到1小时马,我的双膝就已经疼痛不已无法支持下去。

我曾经给自己许下无数个承诺,其中有一个,就是“我要努力让自己踢到50岁”。

我有一个小笔记本,里面悄悄记着这些许给自己的全部承诺,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我都成功兑现了,即便没有兑现的,我也切实为之做出过我力所能及的尝试和努力,这一次,我想也不会例外的。

 

8.

 

一年前的今天,我发布了一篇文章《站在三十岁面前,我的破、信、立》,在那篇文章中,我写下了这样的内容:

“我发现,我自己越发趋近于相信,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位置去发光发热。这个位置在哪里,是由你前三分之一的生命经历决定的。你将会用自己中间这三分之一的生命经历去探寻出这个位置在哪里,以及为了它而去付出行动。然后,你中间这三分之一生命时光里是否真的找到了自己的那个位置,以及是否真的为了在那个位置上可以更好的发光发热而认真努力付出过和获得过产出,则决定了你最后这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会过得怎么样,是可以臻于圆融清净,还是仍然劳心累骨不得安宁。

以我自己为例,我现在无比笃定视之为使命要去尽力做好的那件事,便源自于我在年少时的前三分之一时间里曾经得到的喜悦、满足和曾经承受过的痛苦,因为曾经被深深刺痛过和被拯救过,才会如此笃定。

这个逻辑,我称之为:是什么拯救了你,你就会想要用它来拯救这个世界。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必须得先拥有过足够丰富和深刻的经历和体验。

而中间这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承上启下的。也即通过探寻自己的过去以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并为之付出行动和有所产出。

探寻,会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今天在这里所讲的这些,我之所以能知道并深信不疑,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过去这10年时间里我的探寻和验证。回想起来,这期间的每一件事,从升职加薪到跳槽,从做传统行业到做互联网,从创业到散伙,还有各种数不胜数的或成功或失败了的尝试,没有哪一件不是在做功课。没有这么多的探寻和验证成果在背后帮我背书,这些话,即便我讲得出来,底气也不会那么足。

因而,我也相信,人人都有自己的功课需要做,那些没有做好的和欠下的,总归要还。

这里的探寻一旦完成,有了方向和指引,再需要的就是行动和产出。行动和产出的成果如何,将直接决定了你那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有多少值得拿出来回味和细细咀嚼的东西,以及中间这三分之一的过程是否无愧无悔,也决定了你那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不是能够心安。

所以,对老黄而言,既然自认已经想得和探寻够清楚,也有自己的相信,那么接下来一个阶段,很明确,将是用心做事的阶段了。

这中间三分之一的阶段,对我而言,才刚刚开始。”

站在今天向回看,我觉得自己在整个这一年当中的经历,可能正是以上这段话的写照和折射。

 

在佛教思想中,人生常被比喻为一条时时刻刻都在流动变化的河流,所谓诸行无常,一切都在变化。

但与此同时,佛家也提倡,人应当要在这样的“无常”中找到某种内心的“定”,从而能够无畏于无常。

 

我很庆幸的是,我渐渐越发能够理解这两句话。

我也记得,我还有一个朋友讲过一句让我铭记至今的话——

“生活即修行,做事即悟禅。”

站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以这句话收尾,与你共勉。

评论(3)
阅读(2150)
文章评论

请您,再发表提问